《哈佛商业评论》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创刊于1922年。作为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期刊之一,《哈佛商业评论》始终致力于发掘和传播工商管理领域中前沿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用助管理者不断更新理念、开阔视野、适应变化,与时代共进。
《哈佛商业评论》被读者普遍认为是国际管理领域中“有思想性、有价值和独特”的期刊之一。
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的战略决策中心和执行中心。他们的想法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媒体侧重于谈论他们的能力、风格、面临的挑战。传统的商学院教育注重的也是培养管理者的分析能力、领导能力、规划能力、执行能力……
但是,有多少人会想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经理人也有着无奈、悲伤、恐惧、绝望、无助、遗憾和愤怒,以及无法摆脱的空虚感和罪恶感。很少有课程安排培训他们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世界好像忽视了管理者作为人而存在的事实。要知道,人是十分情绪化的动物,天生具有喜怒哀乐,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也影响着管理者,影响着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和工作的质量。更何况,一个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管理者,怎样懂得理解和管理他人的情绪?作为领导者,管理者的情绪化也会传染给其下属的整个团队,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执行效率。
很多职业经理人也许在事业上很成功,但对事业的投入或牺牲影响了他们的个人生活。对他们而言,这种在生活与事业之间的权衡与取舍也许是无奈的,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事业与生活是一种零和游戏,只能选一头,无法两全。
当一名经理人对自己事业上的成就充满自豪的时候,另一方面,他也许会对妻子、丈夫、孩子感到亏欠,对朋友感到愧疚,对丢掉了自己的业余爱好感到遗憾;与此同时,他还可能备感压力,情绪失控,甚至心力交瘁。从事业角度讲,他们是成功的;但从生活角度来看,他们却是残缺的,有些遗憾也许今生无法弥补,一旦他们中断职业、事业停滞不前、退休或离开岗位,那种没有生活的空虚感就会阵阵袭来。付出虽然使他们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但是代价也可能使他们无法继续在事业上更进一步。对企业来讲,他们失去这些经理人的机会成本更是巨大的。
难道对管理者来说,工作与生活真的就不能两全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本由《哈佛商业评论》经典文章汇编而成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前瞻性的眼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洞察力在20多年前就预见到了在管理界,尤其是管理层实施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必要性,是针对管理者的“文艺复兴”。当技术、组织架构、流程、战略、兼并、重组和其他相关的管理理念无法解决管理者内心的问题时,也许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只有从重视管理者作为人的价值开始,重新审视并承认他们作为人的价值。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商业的全球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管理人才日益激烈的争夺,管理层中的性别比例、人员背景也都出现了变化。大量女性、少数族裔进入管理层,对以男性为主导的公司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男性在事业和生活中的定位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适应这些变化,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夺得先机。同时,对中国企业来说,西方管理界发生的事情,也许就是我们未来要尝试的,因为中国加入WTO不仅仅意味着更多外资走进来,更意味着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必须要考虑文化的差异,适应西方多元文化和注重人性化管理的管理文化。本书的翻译出版,就算是我们透视人性化管理的一个窗口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