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上述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人对饮食、对烹饪的独特观念,富于变化的烹调方法_,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对于饮食,中国人以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要旨,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意境”。对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好感觉,人们又设法从感官上把握,用“色质香味形器”等可感可述可比的因素将这种“境界”具体化,其中的“美味”又是人们最为珍视和津津乐道的。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一切以菜肴味道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鼎中之变”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因而中国烹饪界流行“千个师傅千个法”的宽松标准和“适口者珍”的传统性准则,菜点制作缺乏严格统一的量化指标,甚至也不去追求这种标准。“手工操作,经验把握”,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民族和历史的根本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的弱点,民族历史文化的悖论在中国传统烹饪领域同样鲜明地存在着。在这种悖论状态下,高明的厨师能有章无矩、匠心独运,通过自己的聪颖和努力将中国传统烹饪发展成仅属于个人的艺术;而对于绝大多数厨工来说,则主要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烹饪者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具体操作时的发挥状态,则直接影响着肴馔的质量。所以有中国烹调技法的复杂多变,有中国肴馔的万千名目、无穷花色,也同时有中国肴馔因店、因人、因时不同的质量优劣差异。当然,这种灵活性表现在上、下两大不同等级的社会结构中是风格迥异、差别甚大的。上层社会的示夸、悦目和适口之需,要求他们的厨下不拘一格竞出新肴,以致餐桌广延方丈不足以悉数罗列珍奇。肴馔色、质、香、味、适、形等诸多审美指标的无穷变化,正是中国食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尚食者追求的美学境界。正是尚食者的价值指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