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美食大国,吃是中国人最硬核的刚需。但是,怎么吃得好,吃得舒服,吃得幸福,吃得懂行,吃得省钱,藏着大学问。全书分为二十讲,每一讲都是对美食世界的一次深度探索,以食材为原点,梳理美食文化的历史脉络,兼收并蓄、会通中外,不仅包含中国传统八大菜系的介绍,也带领读者世界巡礼,领略世界各地的美食风情。从家常菜的烹饪和平常食材的选用,到大闸蟹、松茸、松露等高级食材的料理,美食与美酒、好茶的搭配艺术,本书集美食文化、烹饪艺术、食材选择、品鉴技巧于一体,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美食指南。
序言里说,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你的大脑安装一套鉴赏美食的操作系统,让你能更敏锐地感受人间幸福。
这第一讲,我先讲清楚,我的这套美食鉴赏理论,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核心概念又是什么。
会吃,就是懂得欣赏美食。和欣赏音乐、绘画一样,这是一种审美体验。正如序言中所引的黑格尔的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们的脑子里要先有一套“什么是美或者不美的标准”,这是审美的前提。以这套理念为依据,再去判断是美的还是丑的。
欧美人以肌肉明显、线条匀称的身材为美,故热衷于健身。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衣不蔽体者皆为野蛮人,丑陋不堪。这一审美分歧源自其背后的理念不同。古希腊人认为人类与神明同构:裸露的、健美的身体既是对神明的敬献,又是对人类自身尊严的展示。这就是西方人体美背后的理念,而古希腊人的雕塑正是这种理念的感性显现。
我国黄山上有一棵大松树,名字叫迎客松。中国人都觉得它很美,甚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形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岁寒三友”,象征品格高尚,忠于友谊。黄山这棵松树,高大舒展,如同张开的双臂,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它被制作成巨幅铁艺画,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多位领导人都曾以这幅巨画为背景,接见世界各地的政要。这棵松树,就此成为国家精神的一种象征。可见,我们觉得黄山迎客松美,其背后是有一套理念在支撑的。
我们如果要构建这样一套理念,它的理论范式,就是公理化的方法系统:从一个或几个理论原点出发,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为止,人类诸学科,都是用这个范式建立起来的。我们平时说的“科学还是不科学”,主要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公理化的方法系统。
既然是构建理论,理论原点就至关重要。没有原点,就构建不起理论;原点错了,理论也就不成立了。这个原点,有多种叫法:不证自明的公理、概念定义、基石假设、第一性原理等。这就好比盖大楼的地基,地基不稳,大楼也就建不好!
根据公理化的思维模型,研究不同的美食家,就会发现他们各有各的理论体系;不同的理论体系,有不同的理论原点。
我的好朋友陈晓卿导演有一句名言:“比菜更好吃的,是人。”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他拍的是美食,打动观众的,却是背后的人。他的纪录片每一章的结尾,都是人们拿着食物,露出发自内心的笑。所以,陈导的美食认知体系的原点就是“人物”。
再说中国另一位著名美食家董克平老师。他一年要飞两百多天,奔赴全国各地的著名餐厅,品鉴美食,发表评论。我曾当面询问董老师美食认知体系的原点,他毫不犹疑地说:是厨师的“技艺”。
序言
01. 食材是美食鉴赏的原点
02. 怎么吃,才算真的会吃?
03. 八大菜系,是什么情况?
04. 鲍参翅肚,是什么情况?
05. 青菜豆腐大米饭,家常菜最美味
06. 鸡蛋做好了也是顶级美味
07. 好吃的卤味,自己在家做
08. 猪肉的最高境界是火腿
09. 牛肉的最高境界是熟成
10. 羊肉的最高境界是清炖
11. 鸡、鸭、鹅,妙在何处?
12. 河鲜、湖鲜、江鲜和海鲜的鄙视链
13. 大黄鱼的水很深
14. 大闸蟹是中国的极品美食
15. 东方松茸和西方松露
16. 最考验厨师功力的是全素宴席
17. 油盐酱醋的奥妙
18. 配什么酒?喝什么茶?
19. 如何安排一桌完美的宴席?
20. 食材是起点,余韵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