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格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成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地区道德教育最关注的话题和研究领域,以纽约大学教授里克纳为主要代表人物。“character”,译作“性格”,一般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来看,“character”可译为品格,主要指人的个性心理中那些积极健康的特征,这是目前美国的道德教育要着力培养的一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出现了回归传统的道德倾向,麦金泰尔强烈呼吁把美德伦理学作为理解和补救当前人们缺乏道德和精神支柱的一种手段,品德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回归传统的倾向。
1996年,经过研究,里克纳教授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成为学校和地区品格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另外,在“品格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是什么”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榜样也是促进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要素①,并把榜样要素放在八个要素的第二位。这八个要素分别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积极的角色榜样;为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和影响力的机会;提供思考、争论与合作的机会;使命和标准;提供社会技能训练;提供参与道德行为的机会;父母和社区的参与。
(一)积极的角色榜样
在美国的品格教育研究中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近,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们确实是从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中进行学习和发展的。对成人哪怕是很微小的行为,学生都会进行观察、监控、分析甚至模仿。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上的责任,因为这是有效的品格教育必须付出的代价。教学不应该只是一种工作——它应该是一种召唤,就像宗教和军事生活应该是一种召唤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教学就是把自己最好的自我表现出来。
在研究中,道德角色榜样的重要性通过发展亲社会行为的自然主义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得到证明。对父母及其子女的自然主义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良好的父母也会使他们的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实验室研究也发现,榜样既可以教儿童产生攻击行为,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反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用言语来鼓励人们做出利他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把亲社会行为作为行为的榜样,而且效果是长期的。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从而在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影响儿童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这和中国提倡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思想不谋而合。
(二)教师本身就是榜样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如果教师是旗帜,学生则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如果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教师总是在学校以各种方式展示着自己,总是被自己的学生默默地观察和学习着,有时候甚至学生比老师自己更熟悉他们的言行和装扮。学生会注意到教师什么时候理了发,什么时候更换了衣服的样式。学生们知道教师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期待着学生做什么,教师也总是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各种各样的榜样。罗伯特·科尔斯在他的《道德智慧:怎样培养一个道德儿童》一书中讲到:“儿童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目睹教师的生活。”①一个人由于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做出行为表现的结果,我们得到了道德的成长,这种学习是通过牢记我们的所见所闻而得到激励的。儿童是目击者,儿童是对成人道德时刻关注的目击者。儿童观看和寻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为的线索,并且能够发现很多线索,表现在我们父母和教师应对生活作出选择,对人们讲话,在行动中表现出最基本的假设、欲望和价值观,从而告诉我们这些年轻的观察者很多他们没有认识到的事情。每位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品格教育的研究者们认为,教师必须经常要有这种为人师表的榜样观,经常反思其言行给学生留下的可以效仿的线索。要想对教师的榜样作用做出评价,教师要经常给自己和同事提出下列问题:①作为教师,我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了吗?②我努力按照学校的核心美德或哲学价值观生活吗?③我与其他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的职业关系反映了我希望在学生中唤起的美德吗?
品格教育或逐渐的灵魂转向不仅仅是通过榜样和解释,而且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舞来实现。一个平庸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一个优秀的教师给学生做演示,但是,一个伟大的教师给学生以鼓舞。因此,品格教育研究者们主张经常开展“表扬班会”②,以鼓舞学生的道德成长。表扬班会中,由学生自由发言,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耳闻目睹的好现象报告给大家,以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
(三)品格教育理论的意义
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理论在美国深受学校实跋工作者欢迎,主要是因为有许多可供操作的例子,比较符合学校教育实际,也综合运用了各派理论的特长。里克纳认为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应该综合治理,在教育过程中也不应只针对认知或情感的某个侧面,而应面对完整的儿童个体。品格教育中的“品格”应该包含知情意行等多种道德要素成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