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合一,官师不分,以吏为师,教育内容政治化,教育活动完全围绕政治而展开。实际上,所谓“学在官府”的“学”,既不特指教育,也不特指学校,它还包含着学术的内容。总之,官府垄断了所有的“学”,政治行为替代了教育的行为,教育行为混同于政治行为之中。
古典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从产生起至西周表现为一种增长系统,具体体现为:系统的组成成分由少变多,系统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系统的功能由初步适应到逐步增强。
古典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增多主要体现为学校的增多。关于传说中五帝时代学校的具体数量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推测其数量应当十分有限。成均是日常演奏歌唱和实施音乐教育的场所,贵族音乐作为一种专门化程度较高的知识,为部落显贵所垄断,掌握这种专门化知识的也必为极少数人。庠作为氏族部落储存粮食、聚集活动和敬老养老的重要公共场所,数量也一定不会很多,而且一个部落仅设立一两个的可能性较大。进入夏代以后,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多。夏代仅国都的学校就分东序和西序两类①,而且地方也设有学校②。商代与夏代一样,在王都和地方也都设立了学校。西周的地方学校更有新的发展,已经根据不同的行政组织设立了不同的学校。《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进一步反映出学校数量的增多。
古典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多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夏、商、西周三代的学校不仅有王都与地方的层次之分,而且学校内容的层次性日益突出,联系更加紧密。从夏代开始有大学、小学之分。从商代开始已经能够初步按照年龄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到了西周,则更明确地把设在王都的学校称为国学,设在地方的学校称为乡学。国学在区分大学与小学的基础上,又按照政治等级确定入学年龄。入小学的年龄规定为:王侯太子8岁,公卿太子、大夫元士之适子10岁或13岁,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15岁。人大学的年龄规定为:王太子15岁,其余人20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