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模式
在相同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全国各地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化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模式。比较分析这些模式,对于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疑具有突出的样本探索与实践创新意义。
1.深圳模式
深圳市是我国率先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区域,以打造“图书馆之城”形成了深圳模式的基本特色。近年来,以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为特色,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体现了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应用新科技创新服务方面的成功探索。作为一项创新型系统工程,它创新了图书馆服务理念、技术手段、服务模式、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模式,提升了图书馆服务的便利性、均等化。身为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的深圳特区,成功地探索了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向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
2.广东模式
广东省通过资源整合,建立覆盖全省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构建了流动服务体系。广东流动图书馆以总分馆方式,每年建成10个流动图书馆,让图书实现有序流动,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书难的问题。比如广东博物馆吸纳全省各级博物馆加盟,形成中心辐射、分级多点的流动网络,每年以15个馆的速度递增,每年推出400场次以上的展览。流动服务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时代活力,更加贴近需求和社会民众。
3.上海模式
上海市通过打造“东方社区信息苑”的方式,创新了社区文化信息服务。东方信息苑进行标准化建设,由互联网公共服务、多媒体培训教室、多功能高清数字电影播放厅三大功能区构成,向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互联网文化传播、电子政务、便民信息服务等。目前已经覆盖了上海18个区县,每个信息苑覆盖社区居民2万至3万人,5000一7000个家庭,实现了10分钟的服务半径、一键直达的便民文化信息化无缝服务,深受居民欢迎。
4.青岛模式
青岛市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抓手,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打造了“十分钟文化圈”,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系统与数字电视、政务网、图书馆、文化馆、基层文化中心联网,建构综合性的文化信息传播网络。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5.江苏模式
江苏省主要通过文化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江苏省提出“多予不取”,在重点设施与基层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的建构有力提升了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水平。
通过上述模式,可以看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着力点不同,有的是以文化设施建设为抓手(江苏模式),有的是以软件平台搭建为着力点(青岛模式、上海模式),有的是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广东模式),有的是以文化服务创新为增长点(深圳模式)。这说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区域模式与区域特色,是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格局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实施文化创新的产物。
第一,中国国情。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必须在国家文化制度的整体框架中有所探索与突破,因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必然是一种体系,多种模式、多种特色。
第二,中国模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体现引领性与示范性,加快应用最新技术,积极探索理念、机制、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
第三,文化创新。从新一轮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趋势来看,谁能以文化创新紧紧抓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整体趋势,针对现实存在的瓶颈问题,改革创新,大胆实践,谁就有可能实现率先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