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25095
  • 作      者:
    杨保军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保军 1962年10月生,陕西省富平县人。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2017),教育部第二支持期“********”特聘教授(2022),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2021),中国人民大学师德标兵(2021)。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国际新闻界》副主编。
出版学术专著《新闻事实论》《新闻价值论》《新闻观念论》《新闻规律论》等十余部。出版本科生教材《新闻理论教程》(2004、2009、2014、2019、2023)、研究生教材《新闻理论研究引论》(2009)。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获得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新闻十论”的总纲,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编“总论”从四个方面阐述新闻是什么:作为“文本”的新闻,着重于以本质主义、还原主义的思维方式揭示新闻的本体问题、本质问题;作为“中介”的新闻,着重于以关系思维的方式揭示新闻的功能问题、价值问题;作为“环境”的新闻,着重于以生态思维的方式揭示新闻制造的整体符号环境、信息氛围的意义问题;整体视野中的“新闻”,从以上三个维度的整合与统一中形成对新闻的时代性理解。第二编是“新闻十论”各卷的导论或对核心内容的概括提炼。
本书是在“新闻十论”的基础上,对“新闻是什么”做出的整体性的回答,是对“新闻学”学科基本理论的时代性回答,立足时代前沿阵地,对新闻学的“第一概念”——新闻——做出整体性的阐释、时代性的说明,为新闻学的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学术思考的结晶,是“新闻十论”的导引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将新闻看作新闻认识活动的结果,是传统新闻学关于新闻的基本认识路线,新闻认识在结果意义上表现为新闻报道或交流中的新闻,体现为新闻文本。新闻文本可以表现为各种具体样式或形态,最基本的是口语文本、手写文本、印刷文本、音频文本、视频文本以及形式多样的融合性文本。对作为文本的新闻的系统看法,构成了人们关于新闻的基本认识。这其中贯穿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实体思维”,即把作为文本的新闻看作一种由一定符号编辑而成的精神实体,看作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精神产品),然后以还原主义、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展开各种追问,目的主要在于回答新闻本身是什么(新闻的本体与本质)、新闻是从哪里来的、新闻有什么样的属性、新闻是如何构成的等问题。这是传统“新闻”理论最基本的构成部分,被称为新闻本体论,即关于新闻本身的理论体系。对作为文本的新闻的各种研究,始终是新闻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新闻领域的互联网革命.数字革命、智能革命等并没有彻底改变这一点,但却激发了人们对新闻的新思考和想象,同时也会提出一些新问题。即使是那些老问题,人们也会在新的环境中试图做出新的回答。
针对作为文本的新闻,最自然的问题是,新闻是从哪里来的?这便是新闻本源论问题。如果回答清楚了新闻的本源论问题,也就可以进一步回答新闻的本原问题,从而揭示出新闻的本体、看清新闻的本质。本源是事物产生的根源,具有起点、出发点或后续事物之源泉、原型物或原生物的意义;本原则是指所有事物的共同最初根源或实体。新闻的本源是指“现象新闻”(一条一条具体新闻) 的具体来源,新闻的本原则是指所有现象新闻的共同根源,新闻的本原指向的是新闻的本体;本原在现象上表现为本源。因而,人们常常对新闻的本原与本源不加区分,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区别的,本源是具体的存在,本原是本源基础上的抽象实体。
尽管生产传播、收受使用新闻的社会方式、主体方式、技术方式、媒介手段不断演进,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特征,但在新闻学意义上,对新闻本源、本原的设问方式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而且,自从新闻学诞生后,每当人类新闻活动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都要围绕“新闻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新的审问,并形成时代性的新认识,做出时代性的新定义。显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问题,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对于新闻的根本认知与想象。我们可以说,关于新闻本身的认识,其实是整个新闻学知识体系、话语体系、观念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认识,集中反映和体现着一个时代新闻学的知识特点、话语风格和观念特征,自然也会影响到整个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
作为文本的新闻,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绚烂多样,存在千条万篇,可以笼统称为“现象新闻”。它们日复一日地被生产传播、消费使用;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有些飘散犹若尘埃,有些积淀沉入历史。每一条新闻,都是一定主体(包括职业主体、非职业主体、人机结构的混合主体形式、智能化的“拟主体形式)对一定事实中介化的结果,是对一定事实的反映呈现,其中包含着主体对事实的构建和塑造。这里的事实,不是一般事实,而是新闻事实,即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属性的事实。尽管人们对传统新闻价值属性学说有这样或那样的微词.但就新闻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新闻价值属性学说关于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事实的属性定位在原则上依然是合理的、正确的。当今新兴媒介环境中的新闻认识,像传统媒介环境中一样,原则上关注的仍然是时新的、重要的、显著的、与人们各种利益相关的、有趣的事实,而非事无巨细的所有事实。新闻认识永远无法顾及所有事实,也没有必要关注所有事实。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兴技术构成的“技术从”支持下,也即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D,后新闻业时代已经开启,相对传统新闻业时代(即“三大”媒介一报纸、广播、电视一一时代) 而言,整体的媒介形态结构、传播主体结构、传收身份角色结构新闻管理控制方式等已经或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从新闻报道对象角度看,传统新闻业时代关照不到或不予重视的一些事实领域,分散在日常生活世界或社会角角落落的各种新闻事实,在后新闻业时代“万众皆媒”“人人皆媒”“万物皆媒”的发展趋势中获得了更多也更为快捷方便的反映呈现机会,从而使作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事实逐步发生了整体的结构性变化,那些传统上认为重要、显著的事实不再占据新闻传播对象的绝对主导地位,更多的“非典型性新闻事实”甚或一些“非新闻性事实”都得到了反映呈现报道的可能,获得了以更多类似新闻方式陈述、叙述的可能。新闻的世界在弥漫,新闻的世界在扩散。在如此结构性的变革局面下,人们自然会感到传统新闻价值属性学说受到了冲击或者说传统新闻价值观念遇到了挑战,但仅就理论上看,新闻认识关注的依然是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而不是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事实对象,只是在后新闻业时代开启后,有更多的新闻事实得到呈现,从而使整体的新闻图景有可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呈现事实世界中的各种新闻事实,新闻不仅关注以往特别关注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外交领域等,也开始规模化地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关注日常生活世界中一些有趣味、有意思的事情。应该说,新闻传播活动的如此“下沉”整体上是好事,它使新闻真正走向生活世界,也促使新闻研究真正走向生活世界。顺便可以指出的是,新闻报道对象的如此转向,其实也是新闻学研究从主要关注职业新闻活动转向关注整体社会性新闻活动的重要根源,即从职业主导型新闻学转向社会主导型新闻学的重要基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