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首先,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质上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阶段性的质变。总体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现实的社会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但这个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体现方式。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社会主要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成为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哲学的意义上,我们不可能消除矛盾,应该努力让矛盾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并且使矛盾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砥砺奋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许多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再说我们的生产落后,不仅不符合发展的实际,而且在世界舆论场上也没有太大说服力。当今中国,生产落后、产品短缺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中国制造的许多商品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商业竞争力,可是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不断涌现的许多新需要却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许多事关发展的关键技术仍然有赖他人,这就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具体而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有了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社会、现实的根据,如果认识不到这个历史性变化,我们就会在认识上落后于时代发展。只有认识到这种关系全局的变化,我们才能以过去的发展成就为起点继续前进,着力解决好当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民群众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跃升到新的水平。
其次,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形态方式而言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提升,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提高。这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等基本生活,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填饱肚子”的问题解决了,人们才可能产生其他方面的需要;生存问题解决了,人们才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解决人民的温饱,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满足人民更高的生活需求。人民不仅要求吃好、穿好、住好,而且要求在个人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人民不仅要求生活得到保障,而且希望能够越来越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文化、社会权利,希望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越来越有法治的保障。简言之,新时代也就是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诸方面的权利诉求日益彰显的时代。
再次,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制度发展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探索不断走向成熟定型,从而更加彰显其科学管用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之初,有外部的曲解与质疑,如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领导搞“国家资本主义”;也有内部的犹豫彷徨,总感觉有一种社会主义“成色不够”、没有底气的意思在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政治话语的“中国特色”,最初在许多人那里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某种弱势化表达。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现在的“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已经转变成为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表达。也就是说,最初看似弱势的话语表达,已经成为自信的强势话语表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