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山书系: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恩师》:
父亲
钱穆的父亲钱承沛,应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话,小时候是个机灵鬼,长大了却是个“倒霉催”。此君3岁时即有神童之称,双目炯炯发光,人称“净眼”,据说能看见鬼神,过了12岁才恢复常人。不过他读起书来绝非常人可比,携书躲在一间破屋之中苦读不辍,任十头牛也拽不回来。
夏天的深夜,蚊虫肆虐,钱承沛找来两个大酒瓮,双腿藏在酒瓮之中,苦读如故,这有趣的细节,让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古训有了现代的创新和演进。每每读到深夜,甚至过了四更天也不还家,有人在屋外催促赶紧睡觉,到次日早晨问他,竟然不知道昨夜有谁及在何时曾唤过他的名字,苦读地全身心投入可见一斑。
不过,钱承沛所读并非应试的八股文,因此走不上当时的“正途”,反而读坏了身体,3次赴南京乡试均在科考场中当场病倒,没有一次是考完的。
有一次科考,试题出的是《孟子·梁惠王》“齐人将筑薛”,钱承沛只完成了这一篇,一时间为人争相传诵,名声大噪。虽然科场失意,但远近慕名来求学的有四十人之多。钱承沛数考不中,一气之下决计放弃科举考试,开馆授徒。怪的是,所有经钱承沛调教的文士,科考均不中,于是也断了教授的生涯。
再后来,这个五世同堂之家,家族及邻里的杂事过多,且不分大小都要请钱承沛商定,不到30岁他已经俨然是族长,读书生活渐渐疏减,这个神童就泯然众人了。
钱承沛在清代重演了北宋时王安石笔下“仲永”的故事。很多年之后,他的儿子钱穆在80岁高龄时回忆父亲,并没有王安石的那种惋惜之情,对父亲青少年时代不走八股取仕,反而任天赋自由发展,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父亲写的两篇文章对钱穆一生影响很大,一篇是《春山如笑赋》,写的是钱家祖屋七房桥南的秦望山,景色描写极佳,钱穆一生爱诵魏晋以下直到清代的文人小品文,尤其喜欢自然山水,这性情的养成正是发端于此。另一篇《岳武穆班师赋》,以骈四俪六的古典文体赞颂岳飞,钱穆自幼便知民族观念,又特别注重忠义,渊源于此。
母亲
钱穆在追忆父亲幼年时,无意间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耕读传家的家庭传承:父亲钱承沛的幼年苦读,“盖得先祖母之教督”。在这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中,女性角色至关重要,是少不了需要浓墨重彩记述一笔的。
国学大师钱穆本人就更是如此了,12岁时父亲去世,教督之责自然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钱穆出生时,三天三夜大哭不休,父亲抱着他绕着屋内踱步,噢咻噢咻地哄他,并跟母亲说:“这孩子估计是命中贵人,误生在咱们家了。”父亲每天晚上回家时,总会带点小零食,比如糕点啊、酥糖啊之类的,放置在床头的案几之上,用帽子或大碗盖着,小钱穆晨起后揭开,开心地享用。等到钱穆7岁时,入了私塾读书,床头零食不见了。母亲告诉他:“你已经入了私塾,是学生了,应该逐渐懂得学习做一个大人的样子了,跟你哥哥姐姐一样,晨起的点心就别再寄期望了呵。”教诲谆谆。
……
展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
★如火的激情与如水的柔情,是本书的质地,值得慢慢品味。
——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耕读书院院长,编审陈章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