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金滕》也记载:
秋,大熟耒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滕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日:“信。噫!公命我勿敢言。”王执书以泣,日:“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周公受到不公正的猜疑,天便示之以罕见的风雨雷电,使“禾尽偃,大木斯拔”;一旦成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改过自新,遣人往迎周公,天便降下时雨,风也向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吹,使倒伏的禾苗尽皆立起。这是“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天以反常的天象显示对人事的干预,说明人事对天象的巨大影响。
西周初年的统治者总结商亡的经验教训,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点,号召统治者要修养自己的品德,敬天保民,这样才能得到天的眷顾和保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类天人感应的思想就十分流行了。
《左传》记载,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日:‘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叔服根据彗星入于北斗的天象便预言宋、齐、晋三国之君皆将死乱。
以上所言都是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这种天人感应思想的前提就是存在着一位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上帝,他根据人们行为的好坏来决定对人们的赏罚,根据统治者的统治情况降下祥瑞或灾异:如果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上天就会降下许多的祥瑞,如甘露、彩云、凤凰等等。《鹗冠子》说:“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宁,中及万灵。[则]膏露降,白丹发,醴泉出,朱草生,众祥具。”《白虎通》也说:“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还有河图洛书等等,可见祥瑞是很多的。如果政治黑暗,生灵涂炭,上天就会降下各种灾异,如日食、山崩、水旱等等。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持这种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的代表。《墨子·尚同中》说:“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天志》说:“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天子赏善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祟“,霜露不时。”指出人的不当行为会招致天的惩罚,这里的天就是全知全能的人格神。儒家也有这种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孔子就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乎。”《周易》也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麻天祥说:“河图洛书是预示古代圣人即将受天命出来治理国家的易代之征也是圣人治国有方、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象征……是沟通天、人,人、神之际的中介,是天人感应的象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