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教育50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509405
  • 作      者:
    姚阿民,吴遵民编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姚阿民,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报编辑部副主任,新民晚报教育专版编辑、政法和教育记者、政法教卫部副主任,现任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部主任,并兼任全国晚报科技编辑记者学会副秘书长、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咨询小组成员等。曾发表《晚报科技新闻及科普宣传的现状与革新》等论文,多部新闻作品获上海市新闻奖、上海市教育新闻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智慧点亮城市,智慧也点亮心灵;智慧的火种只有点亮青春和未来,才能真正点亮城市。为此,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落幕之际,新民晚报社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策划了“智慧点亮城市”——《世博·城市·未来——2010个为什么》征集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在世博园里由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悟、思考与幻想,特别是他们对未来城市、将来世界所阐发的种种疑问和猜想。
  徜徉在充满理想和创造精神的世博园,人们不约而同谈起一个话题:城市的未来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属于青少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思考世博、思考城市、思考未来,则是媒体和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展开
精彩书摘
  抛开理想一味逐利,教育迷失了什么?
  近年来,民生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凡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是民生问题。因此,除了“米袋子”、“菜篮子”之外,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都同样关系到民生福祉,曰渐成为舆论的焦点。教育原本作为开启智慧、促进个性发展的公益活动,近来却成为“入学难”、“入学贵”的代名词,沉重的负担已使普通民众不堪承受,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在当下已经成为经济的附庸,从而迷失了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诚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卜分密切,因为教育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培养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而经济的增长也同样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要论及教育的本质,终究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首要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公民。可以看出,教育确实具有促进经济的功能,但却并不应当是它的全部。而把发展教育与提升经济指标联系起来,或者让教育完全被经济牵着鼻子走,则是对教育的极大的误读与误导。以下仅举两例来分析由此带来的危害性。
  一是,用所谓的经济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其结果是直接导致经济利益主导了教育活动。比如,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择校”题,由于学校之间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家长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名校”,所以择校之风盛行。为了能将孩子送人“名校”,家长们买“学区房”、交“赞助费”’甚至送礼托关系,而一些学校也以此作为敛财手段。这样一种典型的“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的现象,带来的只能是社会的更大不公,以及对学生造成“金钱至上”的负面影响。
  二是,以所谓经济指标来衡量教育,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教育目标的扭曲。以高校的就业问题为例,大学的理想,原本在于探究学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但是,当今高校发展的目标却更多地受经济指标牵制。由于盲目地信奉教育投资理论,所以,大学扩招成为人力资本的再投资,甚至以此作为扩大内需的途径,导致厂高校的盲目扩张,大学生人数的成倍增长,而师资配备、人才培养方式却并没有相应地转变,这就造成高校教学质量的直线下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并进而造成丁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问题产生之后,高校之间又陷入了比拼“就业率”的怪圈,高校间大搞就业排名,并以就业率来评价大学的办学成效。这种片面地以就业为评价指标的导向,导致了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更多地倾向于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建设,忽视了学生人格的成长、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等等。在“以经济指标衡量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地将大学教育理解为一种“职业”的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因此更加功利化,上大学似乎就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再是为了“品性的陶熔、智慧的创获、民族与社会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教育家孟宪承先生语)。
  ……
展开
目录
你愿意献身教育吗?代序
抛开理想一味逐利,教育迷失了什么?
为何培养不了创新型人才就愧对“钱学森之问”?
先有人还是先有才?
为什么少些意识形态色彩,离平衡就可以更近一步?
教育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那么经济又该怎样反哺教育?
为什么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创新也就终结了?
对这样的免费,他们为什么不领情?
为什么说“做学问要先做人”,做学者要先做一个“站得直”的学者?
怎样才能让“民间教育智囊”放大“音量”?
边远农村近三分之二幼儿无园可上的问题怎样解决?
谁来为“天价幼儿园”“踩刹车”?
怎样才能让“输在起跑线上”的伪命题不再“忽悠”普通民众?
应怎样理解“没有学生是为了应试而生”命题的生命内涵?
怎样才能做到“做人”应该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
培养合格公民应该做哪些事?
今年真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吗?
怎样才能实现“今后择不择校可以随意”的愿望?
德国警察为什么见未成年人不上学都要盘问?
怎样看待“人往高处走”的教育现象?
“中小学生——中国‘最忙’的人”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支持孩子看星星,这样的老师和家长为什么“开明”?
汶川地震,除了告诉孩子遇到危险怎样自救怎样逃生以
外,还有什么需要关注的?
有些高校对考评组派来的年轻秘书为什么那样唯唯诺诺?
应怎样理解“一流考生找答案,一流学生敢探索”的真实涵义?
校长实名推荐:美妙的经为啥难念?
怎样理解“起码,别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中国上海学生真的“世界第一”?
中学教育可不可以“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废除百年之后的科举为什么又“借尸还魂”?
如何看待留学低龄化和“海归”等于“海待”的奇怪现象?
为什么说有大师才配称“大学”?
为“掐尖”而“掐架”,名牌高校你们羞不羞?
要高校脱下扩招这只“红舞鞋”,为什么就那么难?
“把大学还给学者,把自由还给呼吸”的理想能实现吗?
为什么科学实力的“酒”再香也怕“巷子’’深?
5年坎坷路,南科大为什么走得如此辛苦?
……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