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无疆<br> 三年前的一天,我如约去采访中科院一位赫赫有名的院士。由于刚到北京,临去之前,我打电话询问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我该怎么到他的工作间。他在电话里稍作沉吟,然后告诉我说:“这样,你开车向西,过苏州桥、人大,然后到中关村,在中关三桥调头,把车停在楼下的院子里,我在三楼。”我在电话这端一边飞速地记录着各个地名,一边思忖着该如何转乘公交车。<br> 我想那位老人是高估我了,或许去采访他的记者都是京城富有的名记,不像我,一个刚从南方来到北京的谋生者,甚至连骑自行车都不会,租住的房子还是一间没有暖气的平房。<br> 采访老人之前,他的助手接待了我。这位年轻干练的助手递给我一杯水后说:“教授被你的真诚打动了。说真的,他这十年来都没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因为从来没有哪个记者会像你这样连续两年给他写信要求采访,会在两年里的每个节日给他寄送卡片。”没想到老人还记得这些细节,我的眼睛开始有点儿湿润了。<br> 那位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天凌晨4点准时起床,锻炼一阵后就开始了一天的科研工作。在我的5年记者生涯中,他是我采访的最权威、最知名的一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对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平易近人,对我提出的那些或许在他看来是低级和幼稚的问题也一遍一遍地解答。他甚至还邀请我留下来和他一起吃晚饭。<br> 我始终没有向他提起我并不是开车来的,而是手捧着北京地图一路换乘公交车而来。<br> 没想到三年后,我又和那位老人见面了。一所研究机构在网上看到了我采访院士的文章后和我取得了联系,邀请我参加他们举办的一个研讨会,而那位院士,也在被邀请之列。<br> 当主办方介绍我时,我看到那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侧着头,在人群里搜寻着什么。我起立向来宾致意,老人恰好看见了,挥手让我坐到他的身边去。一次短暂的采访,况且时隔3年,没想到这位日理万机的老人竟然还记得我,这使我不胜感动。<br> 会后,我终于忍不住向老人说起了我当年的窘境:“其实……我当时并不是开车去的,而是一路辗转乘坐公交车去的。”我顿了顿,解嘲地说,“即使现在,我也没有车。”<br> 我本想向他述说上次采访他时的“花絮”,权当加深印象吧,没想到老人听完我的讲述,竟然站起来双手握住我的手:“对不起,我今天郑重向你道歉,为我的冒失。”我没想到他会这样,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慌乱地摆着手,请他坐下。这位老人的再三道歉,使我对自己刚才说出的话顿生悔意,他看出了我内心的不安,说:“谢谢你今天告诉了我,不然我还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犯下的过失……”<br> 我愣在那里,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想想当初,因为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使他破例接受我的采访,也使我有了一次与名人面对面的机会。而现在,老人竟然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过失真诚地向我道歉。可是那能算做是他的过失吗?因为他的真诚,使我更加从内心深处尊敬他,并以他为楷模。<br> 我想,真诚,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隔膜,真诚可以化敌为友。寂寂无名的人,通过它可以更上层楼;功成名就的人,通过它可以使周遭的人受益终生。<br> 不要轻视信任的力量<br> 隔着金店的玻璃橱窗,我注意到马路对面那个“乞丐”,虽然他已经在地上跪了足足有一个上午,但据我观察,直到现在他还没有赢得一个路人的施舍。<br> 这都怪他自己,首先他太年轻了,而且不残不缺,其次,他的打扮太不“专业”了,身上的衣裤虽然不新,但却太过整洁干净,一点儿都呈现不出陷入绝境的落魄感。中午出去买饭时,我从他身边路过,看到地面上一串漂亮的粉笔字写着:“身在异乡,母亲患病人院,急需1000元钱为母治病,望过往路人慷慨解囊,他日一定奉还!”<br> 我看后心里不禁冷笑,这台词也太老套了,有人信才怪!正想转身离开之际,却见一人走到“乞丐”跟前,将一卷钞票塞到他手中,说:“拿着这500块钱,快去给你妈治病吧。人命耽搁不得!”<br> 仔细一看,那人竟是我工作金店的保洁工赵姐。赵姐是纺织厂的下岗女工,家境并不富裕的她,在金店苦干一个月,也不过600元的收入。我于是一把拉过她说:“赵姐,你疯了,这些乞丐都是骗人的!”可赵姐却一脸认真地说:“人命要紧,哪儿能见死不救啊!再说,我相信这小伙子不会骗人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