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化蛹为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49185
  • 作      者:
    范咏戈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化蛹为蝶》是范咏戈继《在戎谈文》、《新时期的军事文学》、《蓝禾儿·红樱桃》等文艺评论集后的又一部文集。
    《化蛹为蝶》收集了范咏戈近十年来所撰写的文艺评论120余篇,分“精神断想”、“访问文学”、“见证军魂”、“诗意视像”四个部分。有评论家认为,范咏戈的文艺评论如同与读者促膝谈心,平易中不失机智、冷静中时时透出热情,流畅的行文中每见峰峦迭起、电火迸射,而总的格调则是鉴赏的清新和思索的深沉。
展开
内容介绍
    《化蛹为蝶》几乎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坛近期一次全景的扫描。它集纳了对这一时期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们部分文学方面成果的展示与评说,涉及到《第二个太阳》、《末日之门》、《女同志》、《吉宽的马车》、《长街行》、《大秦帝国》、《青木川》、《大爱无边》《守望昆仑》等诸多作品。评论集中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精品电视剧如《戈壁母亲》、《闯关东》、《乡村爱情》、《亮剑》、《沙场点兵》、《士兵突击》、《我的青春谁做主》、《保卫延安》、《潜伏》等,均有热情、中肯的评论。如果你对以上作品未曾来得及阅读到观赏,那么,读咏戈的评论将是一个很精彩、很理想的弥补。
展开
精彩书摘
    新语境下的文学担当
    首先,我要感谢南师大文学院的邀请,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这所百年老校和文艺学的硕士生们见面。文学院的领导让我借主持本届硕士毕业答辩时能够就当前文学发展的宏观形势给大家做个演讲,这使我非常惶恐,这个题目对于我很难胜任,我只是在一家报社工作,接触一些文艺批评,只能就自己所了解、所思索的些许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不管我们是不是关心时局,都不得不承认最近几年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从治国方略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很重要,至少对文学很重要。文学关注克服劳动异化,克服人在科学发展下的孤独、疏离和创造力的泯灭等等。和谐不仅是一种新的治国方略、治国机制、治国目标,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和谐”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涵。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从孔孟到康有为、孙中山都对此做过理想性的描述,也许只有今天我们才能对它做出现实性的描述。几十年前,我所在的山东一座古老的中学,那座中学也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合是大运河畔的山陕会馆,会馆大门两侧刻有四个大字:“蹈中履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蹈中履和”一直是我们社会的行为准则,教育和思想道德准则。再有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的社会在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而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社会利益关系处在调整中,人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微妙和复杂的变化。正所谓“人在饥饿时有一种烦恼,吃饱后便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当下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时期。文章合为时而著,研究当下的文学发展离不开时代和特殊的语境。我想强调指出我们现在的文学语境是崭新的,讨论一切问题要从这个实际出发。不妨稍加回顾拨乱反正后近30年来我们文学语境的几次大的变化。从粉碎“四人帮”到1985年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里是非常明晰的拨乱反正的阶段。那时的文学以关注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为特征,也成为它井喷式大发展的突破口。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已经载入史册。进入1985年以后在开放的背景下大量吸收西方现代派文艺,文学以本身的“减负”为口号,以“回归”文学自身为发展目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也有论家说进入了所谓“无主潮”的发展阶段。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个时期文学提出给自己“减负”和“回归”的目标其实并没有实现。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学又遭遇了商业化的冲击,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卷入了商业化的大潮,这个阶段文学语境变得十分复杂,尚待厘清。但进入新世纪后文学又开始回归理性,不论是“回归现实主义”还是“呼唤英雄主义”还是“关注底层写作”,文学朝着一种理性的回归的方向发展。现下我们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觉得这是一个把社会建设和文化精神价值高度统一的语境。近30年的中国文学经过几次语境的变化,现在似乎更意识到文学还是要有所担当。那么,在新语境下文学应该有哪些担当呢?我认为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精神抚慰担当。文学这个东西很奇怪,说它有用看似无用,说它无用有时候又很起作用。对此俄苏大批评家阿·托尔斯泰曾很生动地描述过:一个阴沉沉的日子里,神情忧郁的居民伊凡因生活拮据、身心疲惫在街上闲逛。他看到一家戏院正在上演一出戏,就花了3个卢布买了张票,心想反正是消遣。此前他根本没有接触过戏剧,而且对戏剧抱着几分敌意,认为那都是些无聊的人弄的一些骗人的东西。伊凡进了戏院以后心情依然不好,看看左右坐着的那些普通人衣服上都落满了尘土,前边一个胖老太太头不断扭来扭去挡住了视线,他暗暗骂了她一句“臭妖精”。正在这时舞台亮起一道白光,锣声响起幕布分开,几个化了妆的人在一间用厚麻布搭起的房子里交谈。其实这个房间只有三扇墙,可是这几个化了妆的人却认为有四扇墙,而且还毫不在乎地对着那扇假想的墙壁谈话。伊凡心想,他们这些人是多么的笨拙和造作啊。但伊凡不能白白糟蹋3个卢布,必须听他们讲什么。看着看着他人戏了,可不是吗?他想,那个医生到现在还不疑心,那个穿条纹裤子的人就是他老婆的情夫!于是伊凡上钩了。现在那些化了妆的人还要一步一步去感化他、哄他、骗他,赤手空拳地去俘虏他,让他抹眼泪、抹鼻涕、揉眼睛,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把耳朵竖起来,连一秒钟的小差都不愿意开了,否则他就会摸不到故事的边际,那样的话他的3个卢布就白花了。伊凡从来没有经历过舞台上的生活像旋风似的飞驰,2个半的小时里能够体验整整一场人生经历和许多年的生活,有喜悦、有灾祸、有幸福、有欢乐也有悲伤。
展开
目录
虚述与误读(代自序)
精神断想
新语境下的文学担当
文学,不一般的场所
“精神产品”的属性
你是“精神上的拿破仑”吗?
人生的孤独美与艺术的怀旧美
灵魂的内在态度
关于鲁迅的“小跑”与“慢做”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傅雷诞辰百年重读《傅雷家书》
培养健全的欣赏心理
批评的官能
贴近前沿求真求新——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获奖作品

访问文学
独语权利下的精神访问——读长篇小说《三生爱》
生活的规则与悖论——读长篇小说《女同志》
吉宽进城又怎样——读长篇小说《吉宽的马车》
上海,变迁在盈虚之间——读长篇小说《长街行》
“不穿制服的将军”——读长篇小说《梦想与疯狂》
痛并笑着的乡村叙事——贺享雍“三农”小说读后
岭南风俗画的史诗——读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
一部诗史互证的历史小说——评长篇小说《圣哲老子》
重构的小说空间——王毅中短篇小说集《栀子花开》读后
“底层叙事”:对小说的一种召唤——阅读胡学文
一部厚重的关怀神话——读长篇小说《百年恩公河》
农村变革的真实样态——长篇小说《天堂》读后
历史激情融于完美的个人记忆——读长篇小说《红翻天》
“一切都值得怀疑”——评80后长篇悬疑小说《罨》
还原与审视——长篇小说《蓼花河》点评
质朴刚健的生活本相——读短篇小说集《梨花》
寻找英雄叙事的新的话语方式——长篇小说《气血飞扬》点评
真诚随性的艺术表演——任传斗作品读后
不暧昧的幻想——长篇小说《风中之樱》点评
棋心和人心的博弈——长篇小说《黑白》点评
媒体职场中的女性尊严——长篇小说《女记》点评
醒世的欲望书写——读长篇小说《小城欲望》
原生文明的复活与行走——读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我读《青木川》
变地理版图为文学版图——读甘肃小说八骏
草原精神的诗性发现——少数民族文学阅读二题
答记者问——简述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参评文艺作品
提升儿童文学研究的学科水准——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发现小说应当发现的——漫谈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知性与优雅的散文——读铁凝散文集《护心之心》
读高洪波的“中尉散文”
“拾荒”之喜——读舒乙散文集《大爱无边》
金相玉质——读陆涛声《涛声自说自画》
散文的诗意和文眼——序《何处觅天涯》
“石库门”文化的见证——序《石库门的主人》
一部证实作家社会公信度的力作
一读何建明报告文学《为了弱者的尊严》
王宏甲的“风暴意识”——兼谈报告文学《中国新教育风暴》
小说家的成功“串行”——读《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啊!》
生态纪实文学的新作——读《熊猫史诗》
静水深流暗香人书一读报告文学《花非花》
一部学者型记者写的“真书”——读纪实散文《非凡洲游》
一次成功的“自定义”——读丈学自传《喜梦成真》
大气溢胸真情流笔——读《马凯诗词存稿》
一个人的史诗——读《陈昊苏诗集》
诗人的才具一读《行吟长征路》
体气高妙深玮瑰奇——读长篇纪实诗《甲申印度洋祭》
眼处心生句自神——读诗集《鎏金往事》
时空和生命的透视——剑夫诗的随想
灵性与禅昧的诗——序《相约千年》
检阅与出发——在中国散丈诗90年颁奖会上的致词

见证军魂
将军咏史裁新篇——读组诗《光辉的八一》
新时期军事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反思
作为文学主题的英雄主义的嬗变
一部但丁式“最后的凯歌”——评刘白羽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
血沃土地上绽放的人性之花——读冯德英“三花”后的新三部曲
永远的边寨烽火——阅读彭荆风
《末日之门》:回应“游戏的召唤”
况味人生禁中守望——90年代军旅女性作家三人谈
于宏大叙事中凸现人文关怀——评长篇小说《家国天下》
对当代军营生活的超越——读长篇小说《超越攻击》
从人出发的写作——读长篇小说《天啸》
“大我”情怀的多声部吟唱——评诗集《雪傲枫红》
灵魂的自白与对话——评长篇叙事诗《杨业功之歌》
“拟容取心”的军旅散文——序散文集《守望昆仑》
军人私人话语的扩展——读《胡世宗日记》
“半世剧笔半世官”——胡可戏剧美学思想探微
携笔从戎唱“大风”——姚远剧作论
戏剧的力量是性格矛盾的力量——评《冰山情》兼谈郑振环剧作
兵戏融人流行色——90年代部队话剧印象
十番粗细多一曲轻圆少——音乐剧《征婚启事》的启示
诗化的精神美——评话剧《结伴同行》
“小剧场”演出为何能“火”?
浅谈新闻报道剧
戏剧小品的“三趣”——兼谈1995年部队小品创作
剧院体制与演员自律——从“空政话剧团现象”谈起
我与“第四堵墙”

诗性视像
文化重构中的电视文化节目——第20届中国电视“星光奖”评奖随笔
在发现中寓形在彰显中互动——谈田歌的《荧屏连着你和我》
电视编剧四忌
树立“国家队”的电视剧制作理念——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2006年作品回顾座谈会上的发言
选准题材讲好故事注重包装——部队电视剧发展的若干断想
刘月季:一个诗性的荧屏母亲形象——《戈壁母亲》观感
一座民族精神的纪念坊——《闯关东》观感
英雄情怀下的《西圣地》
在娱心中劝善——本山剧《乡村爱情》观感
纪传体人物剧的突破——电视连续剧《荀慧生》观后
至真至爱不仅仅是神话——“海岩剧”《五星大饭店》观后
“行业剧”也应做成生活剧——电视连续剧《交通警察》观感
对农村文化现实的生动解读——电视连续剧(《文化站长》观感
像模像样的文化大戏一评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在“立主脑”——评电视连续剧《井冈山》
传奇英雄演绎红色激情——观电视剧《狼毒花》
“娘”的文化偶像意义——电视剧《老柿子树》观后
“家事比国事难处”——《家风》观感
历史理性下的人性关怀——评电视连续剧《胡笳汉月》
命题与形态的“双赢”——评电视连续剧《战争目光》
将诠释诉求化为观众感动——电视剧《狼烟》观后
《亮剑》与英雄叙事——关于电视连续剧《亮剑》
自我证实的军人价值——评电视连续剧《沙场点兵》
英雄话语的新书写——评电视连续剧《石破天惊》
当代军人心灵成长的丰碑——电视连续剧《热带风暴》
新理念融合新手法——关于电视剧《垂直打击》的断想
生命意义的重张——评电视剧《士兵突击》
对工业题材固有模式的改写——评电视剧《漂亮的事》
含泪的豪门恩怨与含笑的商帮崛起——评电视连续剧《望族》
对两代人文化焦虑的关怀——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观后
文学名著改编的新范式——兼谈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
化流俗为创新的《潜伏》
我愿中国电视剧一飞冲天——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奖随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