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林杉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780661
  • 作      者:
    郭学勤著
  • 出 版 社 :
    海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中国电影第一个百年(1905—2005)发展史上,中国有两个省份出电影名人最多,一个是广东,一个是浙江,广东以潮州的电影名人居多,而浙江则以宁波为首。仅在《中国电影家大辞典》中所收录的浙江籍电影家有300多位,而其中宁波籍电影家就占了120多位。张石川、邵氏兄弟、应云卫、袁牧之、林杉、桑弧、徐桑楚、干学伟、沈寂、张鑫炎、张子恩、陈逸飞、张翼、舒适、韩非、白穆、乔奇、王丹凤、陈思思、王志文、洪金宝、周星驰、郑崇兰、余省三、周诗穆、董克毅、林圣清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
    灿烂。在这120多位宁波籍电影家中,林杉是杰出的代表之一。其实,不只在宁波籍电影家中,即使在中国电影史上,林杉也是可圈可点的重量级人物。
展开
精彩书摘
    1914年10月30曰(农历),林杉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李家村(原属宁波市慈溪县)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取名李文德。
    林杉的祖父是个佃农,靠长年租种地主的土地养活一家老小。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自己一辈子吃苦受累他认了,可他却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一辈子都跟泥土打交道。所以,虽然贫穷,祖父还是咬着牙决心供儿子读书。于是,他把儿子李锦云送进了私塾。可是,只读了二三年,他就再没有能力供下去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放弃学业,给人家当了放牛娃。
    这个放牛娃就是林杉的父亲。放牛娃成年后,子承父业,继续靠种地为生。
    待林杉出生时,家里仍然很穷,生活十分拮据,要靠林杉的母亲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计算着过日子。
    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的宁波,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易口岸之一。开放带来的商业文明,使宁波人拥有了一种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大海泱泱,忘记爹娘”,这首宁波民谣正唱出了早期宁波人为谋生求发展而外出“跑码头”的艰难历程。上海则是宁波人的首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大都市上海迅速崛起,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而以农耕为主导的宁波,地处边缘的东南海隅,背靠内陆,面向大海,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为了基本的生存,也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于是,大批的宁波人开始涌向大上海,他们以上海为集散点,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不同途径生存着,打拼着。可以说,宁波帮几乎没有几个不是首先在上海发达起来的。
    林杉的父亲也汇入到这宁波人涌向上海的洪流之中了。他随着成千上万的宁波人走出三江口,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乡土,来到了大上海。在一个上海亲戚的关照下,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宁波农民竟也学会了几句英语,后来还居然考进了当年上海南京路上一个新建的永安公司,当上了公司的一个小职员,这给李家带来了希望,全家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机。
    1917年,林杉与小脚的妈妈、年迈的祖母,离开了他还没来得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故乡李家村,随父亲来到了上海。这一年,他只有3岁。
    3岁的孩子,故乡留给他的记忆自然不多,仅存的也只是一些零散的碎片,模糊的画面罢了。“每当我回忆童年,常常在我的脑际闪现一幅朦胧的画面:在我家乡的一条小河边,母亲淘米、洗衣服,二三岁的我,坐在她身边管自玩耍。一列火车在不远处风驰电掣般地驰过,一股股白色的浓烟向母亲和我袭来……这是幻觉,还是记忆?”一直以来,林杉都以为这仅存的故乡印象只是自己一个儿时的幻觉。
    57年过去后,林杉携妻子曹汝仪,相约在部队工作的二弟,一起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日夜思念的宁波老家李家村。这时一直萦绕在他脑际的那个儿时模糊的幻觉,一下子清晰起来。他找到了他出生的那间老屋,倾听着亲切的宁波乡音,驻足老屋门口,放眼望去的时候,忽然,他发现了记忆中的那条小河,不由得喜出望外,他似乎又看到了小河边附近的那条铁路,当年那喷着浓烟、风驰电掣般驰过的火车,仿佛就出现在他眼前。“原来长期在我脑际闪现的那幅画面,并非幻觉,而是我最早的记忆!”
    2004年10月23日,笔者受林杉夫人曹汝仪老师的嘱托,前往庄桥镇李家村,去寻访林杉的故居。曹老师告诉我,林杉二弟曾来过一封信,信里指出林杉出生的老屋在李家祠堂附近,嘱咐我找到后拍些照片给她留作纪念。我来到李家村,正好遇到一位名叫张沛林的村民,老人家已有70多岁了。在他的热情带领下,首先找到了李家祠堂的位置,但是,祠堂早已在“文化大革命”时拆除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名为“采香斋食品实业公司”的企业所在地,张沛林老先生说他曾在这个食品公司工作近29年。至于林杉出生的老屋更是千寻万觅不见踪迹,因为李家祠堂周围已建成一幢幢居民住宅楼,老房子早拆得干干净净了。唯有林杉儿时记忆中的那条小河仍在,潺潺的流
    水,悠然自得地流淌着,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那条铁路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变成了“宁慈公路”。
    张沛林老先生指着前面河边的一条公路说,当年小河边是有一条铁路的,听说这是一条中英合建的铁路,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人侵入宁波之前,为了阻止日本人的入侵,当地的地方武装人员将那条铁路拆毁了。但拆毁了铁路,却没能挡住日本人,侵略者还是进来了。日本人入侵后,就在这条铁路的旧址上修了一条公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修起了宁慈公路,成为连接宁波一慈溪的交通要道。
    虽然老屋、铁路和火车都已不复存在了,但能不能再寻访到一些与林杉家有关的信息呢?我不甘心就这么空手而归,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请张沛林老先生帮忙带路、引见,继续寻访。张老先生给我介绍了几位村中年长的李姓人,可是没人知道林杉家的情况。其中有一位叫李银初的老人,已73岁了,是李家的第四代,他的爷爷曾是李氏宗族宗族长。可是李银初老人也不知道林杉父亲的名字。据他讲,真正的李家村是在李家祠堂的对面、李家桥下一带,李家忠字辈当官的都住在那里。他推断,如果林杉的父亲叫李锦云,是“锦”字辈的,肯定不是李家族人,可能是赐李姓,因为,当年住在李家祠堂附近的一般都是李氏家族的佣人,赐李姓。这样说来,倒也有几分可信,林杉的祖父就是一个贫苦的佃农。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革命家
一、记忆中的故乡有一条河
二、马路上的革命启蒙
三、罢课斗争的“小英雄”
四、“明天就是苏维埃!”
五、地下交通员
第二章 浙南陷囹圄
一、浙江陆军监狱里的“红色囚徒”
二、狱中遇刘保罗
三、铁窗读“大学”
第三章 吕梁戏剧魂
一、为了找党赴太原
二、牺盟特派员
三、创建吕梁剧社
四、转移黄土镇
五、晋西南巡演
六、反扫荡艰难时期
七、绥德“剧场风波”
八、王震将军的热情款待
九、告别吕梁剧社
第四章 转战晋西北
一、成立青干文化队
二、领导抗院文化队
三、出任大众剧社社长
四、重新入党
第五章 “七月”花正红
一、导演《白毛女》
二、参加崞县土改
第六章 从影进北京
一、“半路出家”的电影编剧
二、“吕梁英雄”初试笔
三、《刘胡兰》的得与失
四、《丰收》:一部并不成功的获奖作品
第七章 经典《上甘岭》
一、出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二、“上甘岭”的震撼
三、超越时代的魅力
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第八章 巅峰之作《党的女儿》
一、为圆导演梦举家北迁
二、从《党费》到《党的女儿》
三、久盛不衰的魅力
第九章 风雨小白楼
一、悠扬小夜曲《复试》
二、与“右派帽子”擦肩而过
三、表现大跃进的《试航》
四、《风从东方来》
五、被“大补大泻”的《再生记》
……
第十章 副厂长任上
第十一章 疾风知劲草
第十二章 劫后获新生
第十三章 死而则后已
附录
林杉创作《凤凰涅槃》断想——日记摘录
林杉大事记
林杉戏剧年表
林杉电影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