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奏响吧,我的乐章!
0.00     定价 ¥ 3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5301008
  • 作      者:
    [日本]反田恭平
  • 译      者:
    竺祖慈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学艺术“烧钱”,就业前景不明朗,家境一般的年轻人不配有艺术理想?
日本当红青年演奏家、2021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亚军反田恭平,中学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反田恭平出生于北海道一个工薪家庭,家里没人懂音乐或从事相关职业,父亲希望他只把弹琴当业余爱好,上大学要以就业为目标。
但他用全国冠军的奖状说服父亲,后又以专业第1名考入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因经济问题退学后,他四处演出筹措学费,并组乐团、开公司、做沙龙……获“肖赛”亚军前,他的音乐会就已场场爆满,并先后三度成为热门纪录片《情热大陆》的主人公,宝马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形象大使。
无数人因他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从此走进音乐厅。他还计划发挥自己的行业号召力,创办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学院,为日本的音乐教育带来新气象。
书中,反田恭平分享了他树立人生目标、周密规划、扎实推进的成功策略。他借契诃夫的名言呐喊道:“不要冒烟,要燃烧”,去奏响自己的人生乐章!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
反田恭平(Kyohei Sorita):
钢琴家、乐团指挥、实业家。1994年生于北海道普通工薪家庭,高中时获日本音乐大赛冠军,后入学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2015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首张专辑,2016年首场独奏会门票快速售罄,2021年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多次登上热门人物纪录片栏目《情热大陆》,也曾为动漫《钢琴之森》配乐演奏。他还组建了管弦乐团,成功将其公司化运营,并结合新媒体平台不遗余力地推广古典音乐。

译者
竺祖慈,1949年1月生,资深编审、古典音乐爱好者,曾任《译林》杂志主编、全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译有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井上靖、藤泽周平等名家名作十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抓住梦想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便奏响了新的乐章。”——当代“爱乐青年”的追梦《技术指南》。
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到: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怎样避免沦为“毫无感情的练琴机器”;如何看待同学间的巨大阶级差异?留学时遭遇种族歧视怎么办?一句俄语不会,独自到莫斯科上学会怎样?大赛当前,高手也会精神崩溃?如何调整?怎样把专业和商业结合,为自己点亮更多可能性……
书中披露的很多事实,颠覆了普通人对音乐家生活的想象;作者语言亲和流畅,文章不失幽默感和悬念刺激,即使是古典音乐的外行人,读来也毫无障碍。
展开
精彩书摘
闯过鬼门关

1994 年9 月1 日,我出生于札幌市。
听说当时是脐带绕了两三圈,胎位颠倒,母子都处于危险状态。根据医生的判断,母亲紧急做了剖腹产手术才生下我,而我则一度陷入休克状态。
病房里的心电监测仪的警报声响起,当时我已一度死亡,去向另一个世界,然后又被拉了回来。
父亲是东京人,被公司外派到札幌期间与母亲相识,然后有了我。我出生后,他很快又被调到栃木县工作,我们一家在那里住了几个月后,又因他的调动迁往名古屋,并一直住到我上完幼儿园小班。
我三岁那年,有一张传单投到了我们在名古屋住的公司宿舍。那是雅马哈音乐培训班的广告。一个跟我要好的小朋友想要参加,当时周围的家长们似乎都对此颇感兴趣,都想把孩子送去。
于是,妈妈随了大流,决定送我去上培训班的体验课。有的读者大概听过雅马哈音乐培训班电视广告上的音乐:“哆唻咪发嗦 ~ 啦发唻哆 ~ 嗦 ~ 发咪嗦咪 (声音变小)嗦 ~ 发咪嗦发咪唻”,体验课时我们就做过这样的听音猜谜。
培养学生在听到节拍和音乐时身体自然产生反应,这种音乐教育叫作“体态律动”(法语rythmique),是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Dalcroze)发明的教育方法,听音猜谜属于体态律动的初级阶段。我猜谜的正确率奇高,引起了大人的注意。
当时的我完全不识音符之类,也从没接触过钢琴、电子琴。
在培训班学了半年,父亲趁我幼儿园小班结束之际决定调回东京。据说当时雅马哈音乐培训班的老师对母亲说:
“这孩子的听力太好了,到了东京一定要让他继续学习音乐,不管是钢琴或是小提琴都行,他一定会有出息的。”
其实我只是从遮住眼睛的手指缝间,偷瞄了老师弹的是哪个键而已。

邂逅“明星老师”

从名古屋搬到东京后,四岁的我进了“一音会”音乐学校,在那里学习到十一岁。这个培训班培养孩子的绝对乐感。在一音会有很多学员弹得一手漂亮的钢琴,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他们还是小孩。我记得有小学二年级学生就能弹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
在这里,学员也被要求说出老师在钢琴键盘上弹的是什么音。在名古屋时我就通过作弊,将这种听音游戏当作拿手好戏。但没过多久,我就不用作弊也能轻易地辨识所有的音了,本以为非得作弊才能知道,事实上并非如此。尽管谁都没教过,我却立刻就能知道这个音是哪个白色键盘(哆来咪发嗦啦西哆)发出的,而且还能听出黑色键盘的半音,并模拟和弦和不协和音,如果仔细听,即使一股脑儿弹出十一个音,我也能从低到高说出它们。
我小时候还以为把耳朵听到的声音照原样再现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其实不然,与我同时学钢琴的妈妈就不善于听音猜谜。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则更是很难立刻掌握,于是我意识到自己或许与周围的孩子略有不同。
当时的一音会规模很大,有数千学员在学习绝对音感,不仅进行以听音猜谜为起点的韵律训练,还会排演小型歌剧,让孩子们以音乐剧的形式表演《皇帝的新衣》《白雪公主》。我属于惹人注目的,自己举手报名要角色,对于登台表演毫无恐惧或羞怯心理。
一音会最初的教学以韵律训练和小型歌剧为主,钢琴属于副课,开始时两周一次,每次弹半个小时。最初教钢琴课的木下尚之老师长得酷似日本电视台综艺节目上的艺人“茄子”,“茄子”因参演综艺节目而走红,还在NHK教育电视台主持一档名为《天才电视君》的节目。我是这档节目的粉丝,所以见到木下老师瞬间一惊:“茄子!茄子会弹钢琴?”我一厢情愿地认定满脸胡须的木下老师就是“茄子”本尊,还跟父母撒娇耍赖说:我只要“茄子”老师教我弹琴,否则我就不去上课了。
据说有的老师在给小朋友上钢琴课时采取严格的教学方式,但木下老师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的,他摒弃了那种强行给孩子灌输音乐知识的斯巴达式教育,而是自己率先“垂范”,让孩子懂得什么叫作“享受音乐”。设若我当时所受的是揠苗助长的“英才教育”,或许在四岁的阶段就已经极度厌恶音乐了。幸亏有木下老师,才有了后来的我。原本两周一次,每次半小时的钢琴课,又因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增加到一周一次:在当地的夏日祭中,赢得打靶游戏就能获得玩具或造型各异的气球作为奖品,我跟妈妈谈条件:“如果让我去玩打靶,我就答应每周都上钢琴课。”
随着练琴时间的增多,我能弹奏肖邦的《练习曲》和《幻想即兴曲》了。刚满11 岁时,木下老师说:
“我能教阿恭的东西都已经教完了,我把自己这二十年来学到的知识全传输给他了。现在的阿恭水平已经超过我了,该让他从我这里毕业,跟更好的老师正儿八经地学习弹钢琴了。”
于是我从一音会毕业,转入了桐朋学园大学音乐系附属的少儿音乐培训班。


钢琴是兴趣,足球是主业

我虽已记不清楚,但自己好像是从两岁就对足球有了兴趣,开始追逐皮球。在东京上的幼儿园有支足球队,毕业生中有人后来成为日本青年队的选手,我小学参加的足球队也有很多出色的孩子。
我是个天生的左撇子,这是一项有利条件——队里有左撇子,便可配置出更多阵型,因为其他队友大多是用右脚,所以我被选中出场的几率较高。我被安排在前锋或中场位置,一心一意地争取得分建功。
我平日放学就踢球,周六不是足球训练就是足球赛,于是每天最多只练一小时琴,从未想过将来成为钢琴家,而是每天把踢球当作生活重心。
然而十一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写我人生的大事:我想独自突破对方球队的强势紧逼时遭到了夹击,对方两个人一齐压在了我身上。我耳朵里听到“嘎嘣”一声,却全然不觉疼痛,或许那一刻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大量喷涌,脑中想到的只是如何得分,于是立刻站起身来想要重新投入战斗。
我觉得此时理所当然地该给个任意球,可是向裁判举手示意的那一瞬间,却发现使不上一点力气,这才发觉不妙。“可能是骨折了吧……快叫救护车!”——裁判一脸慌张,指示旁人打119电话。很快,右手腕骨折的我被抬上了救护车。
当时先做了应急处置,次日做了接骨手术。当时的疼痛难以忘记,外科医生打趣道:“伤了鼻子的话,可比手腕疼多了。”当时正逢韩日世界杯(2002年),开幕前日本队选手宫本恒靖鼻子骨折,戴上了保护面部的护具,就像蝙蝠侠戴着面罩似的。
于是我痛切地领悟到:“宫本选手居然要忍着比这更剧烈的疼痛参加比赛!如此艰苦的职业不适合我啊。”
随着右手腕的骨折,我的足球运动员之梦戛然而止。


与音乐无缘的一家人

我家没人会弹钢琴或拉小提琴,亲戚中也没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或音乐教师。我自己两岁到十一岁一直沉迷于踢足球,对儿时的钢琴课也没显示出格外的热情。母亲是斯蒂夫·旺达的粉丝,在家常听欧美流行音乐。我小时候接触到的音乐十分有限。
母亲趁给我报班,也开始一起学琴,父亲则对音乐毫不关心。有时我弹肖邦,他还会冲我怒吼:“什么玩意儿,这种乱七八糟的曲子!”在父亲听来,只要乐曲中混入稍显不和谐的音符,就是“乱七八糟”。
父亲对足球也兴趣全无,属于一个彻头彻尾的棒球派。我只有一次被他叫去一起做投接球练习,他把右撇子运动员的左手手套,硬往我的右手上套,然后让我用左手投球。球当然被我投得歪到了姥姥家。“你小子没有棒球天赋。回去吧!”这场投接球训练便在十分钟之内告终,之后我再也没有跟父亲一起玩过棒球。
小时候在家里练琴,总是被电视里棒球赛直播的噪音干扰。
“你的演奏有谁要听?只会影响左邻右舍。”
我家位于一片安静的住宅区,所以父亲不许我在晚上八点以后弹琴。下午五点放学回家,六点前吃完晚饭,看看电视,磨蹭磨蹭便到了七点,在家练琴的时间必然只挤得出个把小时,何况还只是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用“哆来咪发嗦啦西哆”的琴声做出一副练音阶的样子,无异于佯装看书备考,其实偷看漫画的行为。我的练琴态度基本上是不认真的。


从“保留入学资格”起步

“足球是主业,钢琴是爱好。”——我带着这一认知长到11岁,却以骨折为转折点,进了桐朋学园的音乐培训班。选择桐朋学园,唯一的理由是它位于我从家里骑自行车可达的距离。
在一音会时“茄子”老师对我一直很好,鼓励我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弹琴。为了回应他的这份关心,我希望能得到他的表扬,照着新谱练琴,会弹的曲子越来越多,包括肖邦的练习曲还有李斯特的曲子。我觉得自己的水平已超出了“少儿兴趣班”的程度,但毕竟还是兴趣,当时我仍对音乐基础一无所知,好比一个想成为法餐大厨的人连上菜的顺序都不懂,前菜没上就一下子端出了主菜。
桐朋学园大学音乐系附属的“少儿音乐培训班”开设于1948年,小泽征尔和中村纮子是其第一期学员,而我则是其创立以来第一个“保留入学资格”的人。
在乐理考试中,我的成绩惨不忍睹,总分300 分,我只得了18分。高音谱号如何书写,“嗦”音比“哆”音高了几度,如何识别音程和节拍……我对这些一窍不通,甚至不知还有“乐理”(西乐基础知识)的存在,这些学问于我来说都是闻所未闻。
考试内容还包括看着临时提供的乐谱进行新曲视唱,以及记录所听音符之类的视唱练耳测试。后来成为我高中时代恩师的川岛伸达老师(现任桐朋学园大学名誉教授),当时是桐朋学园音乐培训班的负责人,在面试时问我过去做过些什么,我大言不惭地答曰:“作曲。”老师立刻回问道:“你连高音谱号都不会写,又如何作曲呢?”
川岛老师最后宣布:“给你三个月时间,你要在这期间学习乐理知识,然后再考一次,如果下次考试合格,你就可以正式入学。”
展开
目录
序章 踏上夺冠之路

第一章 与钢琴相遇
闯过鬼门关
邂逅“明星老师”
钢琴是兴趣,足球是主业
与音乐无缘的一家人
从“保留入学资格”起步
我的指挥首秀
弹琴交友两不误
用冠军奖状说服父亲
金发、墨镜、沙滩鞋——我的高中时代
在首尔和纽约茱莉亚学院“开小灶”
与她的永别

第二章 走向世界
“来俄罗斯留学吗?”
入住“柴院”的旧宿舍
在俄罗斯的第一餐是葵花籽
能在麦当劳点汉堡就算自立
冷水淋头的宿舍生活
刀尖上的日子
超斯巴达式的俄语和钢琴课
舒曼与李斯特的《奉献》
串起“地上的星座”
挑战意大利的国际钢琴大赛
60万奖金“得而复失”
任何时候都不可偷工减料
与“柴院”的诀别

第三章 改变我人生的“肖赛”
前往波兰华沙音乐学院
“肖赛”与我
高风险高回报的挑战
尽力去拼,不留遗憾
屏蔽杂音
反田恭平的参赛曲目 第一轮
第一轮比赛以技取胜
反田恭平的参赛曲目 第二轮
献给评委的第二轮比赛
电影《钢琴家》中的波罗乃兹
与自己的心对话
反田恭平的参赛曲目 第三轮
向华沙市民致敬的第三轮比赛
因新冠而奏的《葬礼》与《复活》
第三轮开场的大危机
赛后的绝望之泪
来自偶像的问候
反田恭平的参赛曲目 决赛
与肖邦融为一体的决赛
获得亚军的瞬间

第四章 台下功夫
改造体形和发型
用“正字法”做攻略
忘我、投入
戴着假面无法打动人
努力的幸存者
音乐没有标准答案
不可切割的才是珠宝
跟电影《哈利·波特》学指挥

第五章 靠音乐吃饭
作为经营者的莫扎特和贝多芬
少年时的信条:讲义气
日本古典音乐界的第一个厂牌
把乐团变成公司
第一场线上古典音乐会
用Note挣得百万日元
娱乐饱和时代,音乐何去何从
打造融入大众的音乐
向乃木坂46和武井壮学习

第六章 古典音乐的未来
在线音乐沙龙
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的未来
在古典音乐界发起数字化革命
动画音乐、电影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
从钢琴家到指挥家
未来,开一所音乐学校
艺术落后的国家日本
把奈良变成日本的华沙

第七章 我身边的天才们
与“发小”小林爱实共度的青春岁月
排座次的无情世界
赛后的心结
读谱,还是听谱
另一位天才务川慧悟

写在最后的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