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这时候正是鲁成公在位,见吴王寿梦来了,也非常欢迎。
两国国君亲切会见,连比划带说,勉强也能沟通。
“我有一个梦想。”吴王寿梦的梦想又来了,把自己想看看周礼的想法说了一遍。
“咳,你已经看到周礼了啊。”鲁成公心说你这土包子什么都不懂啊,周礼是随处都在的啊。“我们接待你,包括现在吃饭等等,都是遵循周礼来的。等一会儿还有音乐、舞蹈,也都是按照周礼来的。周礼,就是贯穿在每时每刻的行为规矩啊。”
“噢。”吴王寿梦恍然大悟,看看周围,井井有序,再回想这一路,人们都很有礼貌,很有规矩。“周礼真好,看看我们吴国,没什么规矩,简直就是一帮乌合之众,盲流。”
吴王寿梦喜欢上了周礼,于是,鲁成公安排季文子全程陪同吴王寿梦,详细介绍周礼并进行演示。
“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吴越春秋》寿梦感慨。他已经迷上了周朝的东西。
寿梦非常高兴,提出派人来鲁国学习周礼的请求,鲁成公当即答应,心说这年头中原正宗都他妈不把周礼当盘菜了,还就是楚国感点兴趣,现在吴国这个野蛮国家自己送上门来,真是太好了。
野蛮国家向往文明,文明国家糟蹋文明。
历来都是这样。
双方就这样达成了一致,吴王寿梦得到了他梦想中的东西,而鲁成公得到了现实中的实惠:吴国将会向鲁国赠送大量礼品作为学费。
“大兄弟,我还有一件事情想要问问你。我单知道我祖上是从周朝过去的,可是传了这么多代,当时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真弄不清楚,你给我说说?”吴王寿梦又提出一个要求,吴国没有史官,他弄不清自己的祖先是怎么从西边跑到了东边。
鲁成公也不太明白,于是把季文子找来。好在季文子学问比较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介绍了一遍。
“这么说,我们吴国是正宗华夏?哈哈,狗日的楚国人真牌潮(吴语,意为丢人),还说我们是蛮夷,想不到老子才是正宗文明人啊,哈哈哈哈……”吴王寿梦哈哈大笑,满嘴脏话,听得季文子直皱眉。
展开
《说春秋》是一套系列丛书,共七部,从“齐楚崛起”到“吴越兴亡”直至“孔子世家”,春秋300多年的历史在贾志刚的笔下娓娓道来。全书序言前的一张春秋世系表将春秋的帝王诸侯及人物称号整理得一清二楚。序言则是作者对读者最真诚的期望———“中国人就要读春秋”。在国学热日渐增温的情况下,春秋是一个非常值得走进的时代。
——《南国都市报》:《贾志刚“说春秋”现代得有盐有味!》
喜欢读点历史的读者大都知道,春秋时期的历史虽然看起来十分精彩、热闹,但与之同时,却也头绪繁多、线索紊乱。反正我读过不少相关书籍,其中有正史、也有野史,但若让我系统地说出春秋时期的故事和人物,我还确实有点犯难。真是难为贾志刚了,竟然能在他的《说春秋》中把如此繁多的头绪和如此紊乱的线索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呀!
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哪一个时代是最不可缺失的呢?如果只能留下一个,究竟应该留下哪一个呢?你的回答如果是“清朝”或“明朝”,那么,对不起,零分没商量;如果是“宋朝”、“唐朝”或“汉朝”,也只能分别得到一分、二分或三分的成绩;如果是“春秋战国”,或者说“东周”,那么恭喜你,“答对了!”在贾志刚眼中,春秋时期无疑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华文明基本定型,所谓的“周公主义—管子思想—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诸子理论”,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基石。该有的智慧有了,该出的人物出了,中华文明的框架已经牢牢地搭建起来,后来者不过是拾拾前人的牙慧,或者在这个已经搭建好的框架内拆拆补补而已。就像贾志刚所总结的那样:“我们始终在春秋祖先们的成就之内徘徊,再也走不出去,不知是祖先们太伟大,还是他们的后人太不争气。”
当然,我不否认,贾志刚以这种诙谐戏谑的方式解读春秋,并以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春秋时期的价值观念,其中的确不乏主观臆想的成分在内。不过,贾志刚讲的春秋故事虽然另类,但其间的基本史实却皆有所本,并非他个人的凭空杜撰。尤其难得的是,贾志刚不仅擅长讲故事,他还有着明达的历史观念,洞悉人性的真相和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所在,所以,他讲述的春秋故事除了好看与好玩之外,也能够给人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慧远:《大话春秋》(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