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 另一半中国史 作者 高洪雷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87089
  • 作      者:
    高洪雷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带一路”文化读物

《另一半中国史》《大写西域》作者

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  高洪雷 全新力作

跨越亚欧非3大洲,15个港口和海峡,

一部中国人眼中的海上丝路大历史

展开
作者简介

高洪雷,山东新泰人,生于1964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擅长历史类纪实文学、儿童文学创作,作品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曾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丰子恺散文奖、京东文学奖、桂冠童书奖等奖项。作品有《另一半中国史》《大写西域》《另一种文明》《楼兰啊楼兰》《中华民族的故事》《名人故事》《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中华姓氏的故事》《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路从来就是又具体又抽象的。“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路,但它又绝非一条单一的路。继《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关注陆上丝路之后,高洪雷面朝大海,爬梳史料、合理畅想,海上丝绸之路。本书选取欧亚非3大洲15个重要路标,书写季风潮汐中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以贯穿古今的视野打量海上丝路的形成过程和辐射形态,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扎实的历史书写和多彩的文明图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琅邪边,胶州湾——青岛(节选)

 

它是春秋时期五大古港之一,也是远古海上丝路的一大枢纽。中国最早的远洋航行——徐巿东渡,就是从这里启航的。那时,它叫琅邪港。

 

一、远古观象台

说起琅邪,读者或许会联想到东晋开国皇帝琅邪王司马睿和王羲之所属的琅邪王氏。

其实,琅邪(今琅琊)本是一座小山。往近了看,它似乎是崂山的余绪;往远了看,它又像是泰沂山脉的末梢。它位于今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西南部,三面环海,唯有西部与陆地相连,海拔183.4米,山顶平缓,状似高台,人称琅邪台。琅邪台周边,是典型的基岩海岸,布满高密度、耐腐蚀的花岗石,离岸不远处水深就达20米,适合大型船只落锚。而且,这里昼夜温差小,气候湿润,适合人类生息。文物不会讲话,但碳-14能让它报出年龄。考古成果证实,此地不仅出土了7000年前北辛文化时期的陶罐、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骨雕,还发现了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因此,琅邪堪称中国海洋文明最早的一缕曙光。

西周初年,开国元勋姜太公被封到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建立异姓诸侯国——齐国。司马迁记载,齐国先民信奉的掌管八方的神:一叫天主,祠天齐(今淄博市临淄区);二叫地主,祠泰山梁父(今新泰市梁父山);三叫兵主,祠蚩尤(今河南台前县);四叫阴主,祠三山(今莱州市参山);五叫阳主,祠之罘(今烟台芝罘岛);六叫月主,祠莱山(今烟台莱山);七叫日主,祠成山(今荣成市成山);八叫四时主,祠琅邪。司马迁又说:“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至于八神主的来历,司马迁说得有些模棱两可:“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意思是,八方之神可能自古就有了,有人则说是姜太公创制的。今琅琊台景区介绍,就连琅邪一名,相传也是姜太公所取,意思是美好、漂亮。那时,琅邪山作为四时主的祭祀地,显然具备了观象台的功能,齐国古人在此观测星象和气候,划分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时,进而设立了二十四节气。如果说琅邪山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应该不算虚妄之语。

一个能观测星象与气候的地方,当然也是古人出海渔猎的福地。后来,齐国在琅邪台湾(今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南部)建立了琅邪港,它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古港之一。

 

八、东方密报

1870年7月,一个贴着战争标签的时段。为了争夺欧洲大陆霸主,老牌的法兰西帝国与新兴的普鲁士王国公开翻脸,普法战争爆发。连日来,普鲁士军队高歌猛进,俘获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进而兵临巴黎城下。频传的捷报,让普鲁士首相奥托·俾斯麦心花怒放。一天,一份文书又摆到他的案头。

这不是一份来自前线的战报,而是一份来自东方的密报,上面说:“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呈送密报的,并非职业间谍,而是一名普鲁士地质学家,名叫斐迪南·冯·李希霍芬。

他是十年前被派往东方的。当时,英国和法国通过鸦片战争,轰开了大清的国门。美国也通过《下关条约》,逼迫日本打开了门户。随后,西方列强纷纷涌入东亚。普鲁士尽管埋头经营欧洲,但也绝不放过任何洞察世界的机会。大清咸丰十年(1860),普鲁士派出使团前往东方考察,其中就有27岁的李希霍芬。他在中国一共游历了4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其中两次进入山东。

同治七年(1868)9月,一个漫天秋碧、大雁南飞的季节,他逆雁阵而行,从上海途经山东前往北京。9月21日到10月29日,他重点考察了胶东半岛的芝罘、登州。本次考察,看似是擦身而过,但地质学家的敏感,使他认定山东是一方宝地,他必须择机再来。

次年3月28日,李希霍芬二进山东,利用一个月时间,考察了沂州府、泰安府、济南府、莱州府以及郯城县、新泰县、蒙阴县、章丘县、博山县、邹县、长山县、临淄县、潍县、昌乐县,最终从烟台离开山东,乘船前往辽东半岛。

考察途中,他脖子上总是用绳子挂着一支铅笔,以便随手以绘画的形式记录见闻。他一一画下路过的山脉和平原,并从地质学角度潜心研究。他重点考察了山东的资源状况,发现“博山的煤矿名气很大,我估计每年能产15万吨煤,对于中国来说这一产量的确已经很高了”。“虽然潍县煤矿名气不如博山大,但我认为更值得关注。这里煤层广阔,储量丰富,目前只有一部分被发现,而且它们当中只有较厚煤层的最上层被开采。据我打听得知,从潍县去平度的道路很平坦,就算不以芝罘为起点,而以金家港为起点建造铁路的话,也将足以把以潍县为中心的山东内部巨大的贸易市场连接起来。从储藏和煤层分布来看,我认为潍县煤矿可以和沂州府的煤矿媲美,而且潍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更为优越,更适合外国资本投入。”

可以说,是他最早认定了胶州湾的战略地位,勾画了未来的胶济铁路,为日后德国割占山东半岛与胶州湾提供了地理与资源依据。因此,后来从胶州湾开出的第一列火车,被德国人命名为“李希霍芬号”。

他还谈到了对山东人的观感:“我对山东人的印象不错,当然这来自我接触过的不多的山东人,他们比长江流域的人要好。这些人性格大多比较温和,人又聪明能干,当然他们也有缺点,那就是比较听话和羸弱。这大概是长期受到异族统治者的驯化导致的吧。”

按说接到李希霍芬的密报,俾斯麦应该高兴才是,因为他习惯用拳头说话,他曾公开宣称:“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不是由演讲和多数派决议,而是由铁和血决定的。”这也是他被称为“铁血宰相”的原因。但看到这份密报,他刚毅的面孔却泛起几分不屑。一来,他是“大陆政策”的倡导者,一直埋头经营欧洲,不提倡进军前途未卜的海外;二来,尽管普法战争临近尾声,但德意志还是一个以奥地利为永久ZHU席国的补丁般的邦联,而他迫在眉睫的使命,是建立由普鲁士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李希霍芬回国时,德意志帝国已经成立一年了。1890年,德国风云突变,刚刚上台的威廉二世抛弃了坏脾气的老头俾斯麦及其“大陆政策”,推出了“世界政策”,通过了新海军方案,发誓为德国找“一个阳光下的位置”。他叫嚣:“所谓上帝,就是安排我们来支配和统治所有民族的。”此后的德意志帝国,立国之本是军队,成长逻辑是军国主义,国王自称“士兵国王”,一元的、独裁的、军国主义的顶层制度,加上高效率的新式官僚队伍,还有被战争激发出来的民族沙文主义,于是日耳曼战车带着统治世界的梦想火速前进,成了一辆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跑车,从此踏上了一条撞墙、反思,再撞墙、再反思,然后继续撞墙的歧路。也就是说,这个政府再也不会对任何“东方密报”不屑一顾了。于是,从东方归来的李希霍芬受到了德意志皇帝的嘉奖与赏识,先后出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并出版了5卷本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在该书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把古代连接中国、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有几分随意地称作“丝绸之路”。

为了完善在山东的考察,他专门提交了论文《胶州湾:它的世界地位和预见的意义》和著作《山东和他的门户胶州湾》,并多次向德国皇帝和政府呈送关于开发山东的文书,一再提议夺取胶州湾及其周边铁路修筑权,使华北的棉花、铁和煤等更为方便地为德国所用。他说,这样一来,不但可就此将山东纳入势力范围,而且又拥有了广大中国腹地的资源。李希霍芬不遗余力的鼓吹,终于让威廉二世对这个东方海湾产生了兴趣。

光绪二十二年(1896)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蒂尔皮茨奉命调查了胶州湾沿岸及山东半岛的经济状况和军事形势,然后向威廉二世呈送了考察报告。报告中说:“胶州湾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它是中国从上海直到牛庄之间唯一的天然良港。”

当年11月,中国海关税务司的英籍德国人德璀琳也对德国海军司令克诺尔说,胶州湾极具战略价值,值得德国争取。

在综合各路建议后,威廉二世最终下了决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