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与孩子一起炼爱:妈妈导师鲁稚谈真爱与成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188831
  • 作      者:
    鲁稚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她有亲身经历,她不避讳自己的弱点,她是一位鼓励者,她用行动影响他人,她有真正的智慧。”她是无数妈妈的育儿导师,她用细节、以感悟来启迪每一位妈妈的爱子之心。
  爱孩子,是连老母鸡都会的事,但只是会就可以了吗?爱,需要去芜存精;爱,需要改变提纯;爱,需要沟通交流;爱,需要修炼。爱到真爱,只有一小步的距离。父母跨出这关键的一小步,孩子就能成长一大步。与孩子一起炼爱,做会爱的父母,用真爱滋养孩子的成长。
  作者鲁稚为亚洲极具人气的亲子教育专家,新浪亲子中心特聘专家,其多部作品加拿大、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本次四部作品是作者关于家教理论、家教实务乃至家教常识的一次完美收纳。
  知性智慧的全职妈妈,专业作家的表述功底,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十余载的成功教子经验,书写最真实、最细节、最快乐的教子书。
  
展开
作者简介

  鲁稚,亚洲极具影响力的亲子教育专家,新浪亲子频道、少儿频道特聘专家。她以儿童参与未来国际化竞争的前瞻性视野,关注中国普通家庭中平凡孩子的养育与成长问题,著述颇丰。同时,她还是一位知性而智慧的妈妈,全职养育儿子十多年,培养出一个具有强大心灵和健康体魄、适应力极强的儿子。专家和母亲的双重角色使鲁稚在育儿方面有着独到的感悟与体验,而作家的身份又使她的表述优美、隽永,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意趣。
  鲁稚在儿童成长力培养、性格养成、综合能力提升、作文与表达的提高等多方面有着专业的修为和切身的体会,其博客点击量已超过100万次,是无数妈妈心目中温柔而亲切的导师和朋友。她的教育专著《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等长期畅销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及中国港台地区,在全亚洲引起极大反响,被媒体誉为“当代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之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的一生,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导师。做妈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事业,妈妈们更是需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帮助自己发现和解决育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妈妈学院”首席导师鲁稚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子心得和百万网友的真实经历,倾情推出四部教子力作,旨在提升妈妈们的教子水平,为妈妈们指点迷津,是妈妈们研习教子的必修课。
  爱孩子,看似每个父母都会,但会并不代表着正确。有的爱,因为姿势不对,往往挡住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阳光雨露,让孩子在阴暗的路上越走越远。爱,需要去芜存精;爱,需要改变提纯;爱,需要沟通交流;爱,需要修炼。与孩子炼爱的过程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冲刺。书中,鲁稚对父母们如何正确地爱孩子的那些温柔叮咛和提示,就像爱的分解动作,让家长们能够在起跑前就做好爱的预备式。
  这将是一场值得努力和期待的赛跑,本书正是这场赛跑的起点。

 

展开
精彩书评

  ★每当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妈妈都会来鼓励我。每当我伤心的时候,妈妈都会来安慰我。每当我没事干的时候,妈妈都会来陪我。妈妈,谢谢你。
  ——作者的儿子 李鲁

  ★真诚的语言是最有力量的。这本书即使不作为一本教育书,作为一本散文,也是具有相当价值的。作者仿佛能洞悉生命的微妙之处,将每一件日常小事写得兴味盎然而又富于哲理。
  ——媒体专评

展开
精彩书摘
  没有任何理由
  买菜回来,刚走到楼下停车,一个女人也在旁边停车。单元门里出来一位老奶奶,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小孩只有二三岁大,看见停车的女人,嘴里叫着妈妈,像小鸟一样摇摇晃晃扑过来。女人立刻接住他,温柔地叫着“哎哟我的宝贝”,在他脸上不停地亲。
  我扭头看了一下,一下就看见那小孩脖子上长着很大一片胎记,脖子、耳后,甚至一小半脸,都是那种暗红色,触目惊心。我的心颤了一下。
  他并不可爱,他很丑!
  然而他的妈妈仍然爱他!
  在妈妈心中,不管怎样的孩子,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会把他抱在怀里不停地亲。
  只有他自己的妈妈,才会那样温柔地叫他,那样毫不犹豫地亲他、抱他。在妈妈眼里,那块难看的胎记根本就不存在,他就是她的儿子,不需要任何理由,她就是爱他,不管美还是丑,他就是她的宝贝,是她唯一的最最亲爱的心肝。
  还有什么爱比母爱更伟大呢?想一想,其实我们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们都有母亲,至少都有过母亲,我们都享受过如此的爱。真是难以承载啊,那是怎样的分量!我们唯有感激。
  想起鲁鲁小时候,他爸常和他开玩笑:“我想把你送给别人!”
  “不会的!”鲁鲁很肯定地说。
  “为什么?”
  “不告诉你。”
  “是因为你很乖?”
  “不是。”
  “是因为你很有用?”
  “不是。”
  “那是为什么?”
  “简单得很,因为我是你的儿嘛!”
  他爸瞪大了眼睛。想想倒真是,哪怕别的任何理由都不存在,就凭这一点,他是你的儿,所有的一切,就都包含在其中了。
  血缘之爱,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而这份爱给人生带来的饱满,也是无法言喻的。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敏感,有的迟钝,有的悲观,有的豁达,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呢?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来自后天的教养。
  如果一个人总是很乐观,说明他喜欢自己,相信自己,对未来有把握。悲观的人则相反。有的人总是很愤怒,那是因为他总是感到受伤,他眼中的世界是不友好的,他总是感到自己被拒绝、被否定。同样面对一个世界,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不同的感受?
  一个人假如三岁前能获得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就会形成牢固的安全感,对世界的感觉就有了友善的基调。安全感是建立在“无条件接纳”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美是丑,也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你都会被接纳、被爱,没有任何条件,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是我的孩子。
  “你是我的孩子”,这个原因是永远不会变的,生来就有,永不消失,谁也无法割断,既然如此,我获得的爱也永远不会消失。人一旦有了这样的信念,还有什么可以让他绝望呢?他永远有一个停靠的港湾。
  成全孩子的好意
  客厅里只有我一人,坐在茶几前的小板凳上,边吃瓜子边看电视。鲁鲁做完作业出来了,也来吃瓜子、看电视。他站着,茶几矮,每捡一颗瓜子就要弯一次腰。“鲁鲁,你坐板凳吧!”我把自己坐的板凳推给他,鲁鲁坐下,津津有味地继续吃。我想去做饭了,暂时蹲着,把面前几颗瓜子吃完,没注意鲁鲁悄悄站起来,走了。我以为他不想看了,见板凳空着,我就拉过来坐上去,没注意鲁鲁又回来了。当我扭头看见他时,他正端着个小板凳,站在沙发边,看着我发愣。我突然明白了:“鲁鲁,你是去给我拿板凳去了?!”他点点头,还是不说话。
  “呵呵,我还以为你不看了呢!来来来,我要坐鲁鲁给我搬的板凳!”我起身把刚才坐的板凳移开,鲁鲁赶紧把手里的板凳递过来。我接过来坐上去,摸着鲁鲁的头:“谢谢鲁鲁!好舒服哟!谢谢!”
  鲁鲁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再没有比这更灿烂的了。
  成全孩子的好意,会让他有价值感,他会感到幸福。其实,孩子们不是想不到,也不是不爱我们,而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他们的表达,使得他们心中那颗爱的种子没有机会蓬蓬勃勃地生长。
  孩子懂得你的爱
  大概在鲁鲁七岁那年,有一次我看报纸上说,现在很多孩子自私、冷漠,不懂得爱,就问鲁鲁:“你觉得我爱你吗?”
  “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多了。”
  “那你觉得我什么时候最爱你?”
  “你说apple时。”
  听了这话,我心里很感动。那时候我经常捧着鲁鲁笑盈盈、红彤彤的脸,边轻轻地搓揉着,边说:“好乖!apple!apple!真像个大红苹果!”那一刻,我的眼里必定是满含着爱意的。
  但我真没想到他会这么说。我原以为他会说是给他买玩具的时候,或者说是给他买零食的时候,因为每到那时,他都会高呼着“妈妈”,冲过来亲一口。我以为那才是他最高兴的时候,也是他最能感受到爱的时候。
  其实不然。我的爱纵然是表现在每时每刻,但他感受最深的却是在我说apple的时候。的确,一双温暖的手捧着他的脸,一双含笑的眼睛看着他的眼睛,一句无比赞美的话发自肺腑,这一切就足以构成爱的含义了。
  孩子并不是不懂爱,他知道什么是幸福。而我们,并不一定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
  不要以为挣钱养了他,就等于是爱了;也不要以为给了他玩具和糖果,他就应该永远感激。我们能够给孩子的更宝贵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时间,只有时间是金钱买不到的,必须亲身去付出。如果你舍得从电脑桌前走开,从麻将桌前走开,从电视机前走开,从你自己所沉迷的事情里走出来,笑盈盈地,暖洋洋地,耐耐心心欢欢喜喜地和孩子玩一会儿游戏、说一会儿话,你的爱就有了更实在的表达,也许会让他牢记一生。
  现在的孩子冷漠,是因为现在的大人就冷漠。挣钱养家也许只是一个借口,就像很多借口应酬的人,其实并不都是在应酬。很多人把孩子推给学校,推给老人和保姆,并不完全因为太忙。如果你都把自已看得那么重要,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自由、自己的所谓人生意义放在高于一切的地方,你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无私地爱你、爱别人、爱这个世界呢?
  有些妈妈认为我之所以能为鲁鲁付出那么多时间,是因为我的闲暇比较多,我可以不用去上班。确实,这是一个重要条件,但并不是答案的全部。我虽然可以不外出上班,但并非不工作,只不过工作的地点是在家里而已。如果我白天陪了儿子打球,那么晚上就得工作到更晚。但我从来不认为这是损失,陪儿子玩,对我何尝不是一种调剂?和儿子交谈,我自己不也得到了很多快乐和启迪吗?
  儿子并不只是我施恩的对象,我们在付出的同时,就已经得到了回报。把孩子看成什么,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付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成长的过程,就是送行的过程
  刚上幼儿园时,鲁鲁不乐意,哭,到了门口硬是不进去。我就抱着他在小区里逛,一边走,一边编故事给他听。记得编的是一个熊妈妈要出门去打猎,熊宝宝不让妈妈走,妈妈就告诉它为什么自己必须要离开,还鼓励它与别的小动物们一起玩……反正故事很长,尽管漏洞百出,鲁鲁还是听得津津有味。等我们在小区里逛了一大圈,再次来到幼儿园时,儿子虽然还是不舍,但情绪已经缓和了很多。我亲自将他送到教室门口,并不急于推他进去,直到他泪水盈盈地说“早点儿来接我”,我才松开了手,让老师把他领进去。
  到北京,该上中班了,好不容易落实了幼儿园,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还有他不熟悉的普通话,鲁鲁感到很不安。虽然迟疑,不愿意去,但已经不需要我编故事了。鲁鲁坐在我自行车的后座上,我们一路说着话,说的什么已经忘了,反正从那天开始,每天接送的路上,我们就这样一路聊着。到了门口,他仍然会说“早点儿来接我”,我也仍然会站在门口,目送他直到背影完全消失。
  上小学,还是我送他,每次进校门,都会说声“再见”,嘱咐他“多喝点儿水”,在他背上轻轻一拍,目送他向教学楼走去。他也总是会在进楼前的最后几步停下来,回过头,向我挥一挥手。
  鲁鲁到了小学高年级,在校门口经常会遇到他的同学,同学的个子有的已经快要赶上我了。小伙子们说说笑笑,一起走进校门。偶尔,他还是会回过头来向我挥手,但更多的时候,是我站在门口,默默地望着他们热闹的背影。
  到了初中,他读寄宿学校,每次送他去校车停靠点,看他背着书包,拎着装满换洗衣服的旅行包踏上校车,我和他爸在下面,跟着窗内的儿子从前门往后走,看他找到座位,放好行李,开始和同学说笑。同学都穿着校服,十多岁的少年,脸上已英气勃勃。车窗紧闭,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车外的家长们三三两两散在四周,直到开车,车上车下互相挥手。要再见他们,就得等到下周了。这一周之内,孩子和家长,各忙各的。
  没有儿子的家里,特别冷清。突然之间意识到,我已经成了空巢的留守者。
  也不过只有几年时间啊,那个当年紧抓着我不愿松手的孩子、那个眼泪汪汪要我早点儿去接他的孩子,现在已经自己提着行囊上路了。他已经一米六几,和我差不多高。
  成长的过程,就是送行的过程,就是我们慢慢松手的过程。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给他依靠,不需要的时候,就静静地退到一旁。鸟儿飞了,还会归巢。这就是人生吧,有许多怅然,也有许多欢欣,明暗交织,构成美丽的图案。
  ……
展开
目录

自  序  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帝
第一章  无条件的爱
只有他自己的妈妈,才会那样温柔地叫他,那样毫不犹豫地亲他、抱他。在妈妈眼里,那块难看的胎记根本就不存在,他就是她的儿子,不需要任何理由。
第二章  种什么,收什么
你怎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完完整整地还给你,和你给他的一模一样!不仅会还给你,还会传递给他的孩子、他的家人。
第三章  爱是温柔陪伴
只有柔软的、正在生长中的树根,才会去抱住一块石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没有和他在一起,也许两颗心就永远失去了彼此抱住的机会。
第四章  爱是平等尊重
他在乎的不仅是那包零食,更是我的态度、我的尊重。孩子虽然说不出很多道理,但所有的事情,其实他都明白,他能感受。要尊重孩子,只有你尊重他,你才能得到他的尊重。
第五章  爱是恒久忍耐
孩子失败、受挫,大多有他自身的原因,往往他确实有错,确实不该,有时候甚至确实很可恨。这就像我们的身体,确实有病毒,确实有细菌,确实长了些不该长的东西,我们生病,往往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保养好。但我们希望医生因此来教训一顿吗?
第六章  溺爱不是真爱 
给植物浇水太多,植物会死亡,因为这超出了它的需要。父母如果给孩子太多的帮助,超过了他的需要,也会窒息他自己的活力。
第七章  控制不是真爱
家长不能太正确,处处都是你对,孩子一无是处,最后结果往往是双输。孩子他说不赢你,却会用行动来证明你是错的。
第八章  责罚不是真爱
很多时候,我们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在对孩子做出负面评价时,不是客观、公正、善意、平和的。“你从来……”“你总是……”“你一贯……”,凡是用这种句式来评价一个人的,都是指责,都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都违背了就事论事的原则。
第九章  沟通需要真爱
心里怎么想的,要让孩子知道,憋在心里不说,生闷气,发脾气,让孩子去猜,都于事无补,反而更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敞开心扉才能彼此了解,才能知道真实的想法,孩子才不会迷茫,才知道该怎样做。
第十章  巧妙化解冲突
弗洛伊德说,再完美的父母,他的小孩也是伤痕累累。冲突不可避免,但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冲突之后的交流和修复。在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挨了打,也不会记仇,擦掉眼泪很快就会露出笑容。
第十一章  管好自己的情绪,多多反省
快乐是可以传染的,不快乐也是可以传染的。可以想象,假如我以这样的呵斥对待他——“这么晚了还不起来?!喊你早点睡你不睡,每天这么晚才起来,还做不做作业了?”他的心情会怎样?
第十二章 母爱、父爱和父母之间的爱
男人和女人,性格不同,对世界的着眼点不同,行为的方式也不一样,男孩的世界里只有女性教育者,无论如何是件遗憾的事。让男孩子接触父亲,就是接触男性的思维、男性的方式,就是在完善孩子的人格,让他更好地成为男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