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085537
  • 作      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2000年到2010年,一场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运动”导致全国农村中小学减少近30万所。
  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
  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每年农村小学减幅超小学在校生减幅的5.63倍。
  与此同时,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减少了37.8%,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减少了26.97%。
  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回升,更为严重和危险的是,辍学的主体已经由高年级迁移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
  组组数据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我们需要认真评价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政策的来龙去脉、政策动机、政策实施和政策效果,评价它的成败得失,回答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否实现了其政策目标,是否有利于巩固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是否应当坚持“就近入学”,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究竟应当“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等等。
  对这一政策的反思,直接指向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清晰地回答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取消农村教育吗?新农村还需要教育吗?城乡一体化,是否意味着城乡教育一样化?农村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价值是什么?
  对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众多研究者已做了大量深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从2012年年初起,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著名教育学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教授的带领下,联合合作伙伴、研究机构和志愿者继续这一研究,通过社会参与的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
  2012年11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以“一切为了农村学生”为主题的“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作为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发布了《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的研究报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2年9月,国务院发文叫停了这一政策。农村教育进入了所谓的“后撤点并校时代”。作为对2012年对“撤点并校”政策研究的延伸和后续,2013年研究院开展“寻找美丽乡村学校”的调查和活动,进入了对“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改造的关注。
  本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在2012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撤点并校的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化;同时,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研究,关注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和教育发展。结合各地的调研,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和提出的解决方案,一言以蔽之,就是陶行知当年所说的那句话:“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展开
作者简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教育创新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研究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现任院长为著名教育学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
  研究院成立以来开展了多项教育研究项目和活动:自2003年起逐年出版《中国教育蓝皮书》,以民间视角纪录、探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8年起由荷兰BRILL公司发行英文版,受到广泛好评;2008年举办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开创了第三方评价政府教育绩效的先河,以其独立、公正的评价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创新;多年来,研究院推出多项专题研究成果、政策建议、人大政协“两会”提案,策划开展有关取缔奥数、高考改革、改变“择校热”等教育问题的公众讨论,2009年在举国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际,更推出了民间版中国教育改革方案,在推动中国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国务院、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高度认可。研究院曾被《南方周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非营利组织。
  使命★ 以独立视角研究教育问题、以社会力量推动教育进步
  愿景★ 成就最具公信力的民间教育智库
展开
内容介绍
  从2012年年初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社会各界,通过社会参与的方式,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开展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并于年底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本书在2012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撤点并校的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化,通过介绍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政策的来龙去脉,分析其中的政策动机,呈现政策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这一政策的成败得失。此外,书中对这一政策的反思,直接指向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通过加大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研究,关注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和教育发展,结合各地的调研、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试图回答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取消农村教育吗?新农村还需要教育吗?城乡一体化,是否意味着城乡教育一样化?农村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价值是什么?
展开
精彩书评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杨东平:“我们肯定这些年取得的教育成就,但更关注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新的弱势群体,也就是新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香港乐施会中国项目部顾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李昌平:“农民有尊严,农村有价值,农业有前途。”
  国家教育总督学顾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中国教育最大的分母在农村,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也在农村。这些年盲目的撤点并校带来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大班的问题、校车的问题和校车安全的问题;新的农村师资匮乏,老教师由农村向城市逆向流动的问题;农村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韩清林:近四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更为严重和危险的是,辍学的主体已经由高年级迁移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为什么在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影响最大的是小学和教学点的大幅度撤并。小学教学点撤并对低年级学生巩固产生严重了不利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未来农村教育究竟到哪里去?后撤并时代提高教育质量要努力地提倡末端教育的振兴计划,办好必要的村小学教学点;办好乡镇的寄宿制学校;妥善解决城镇大校大班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农村撤点并校背后不是农村教育政策的问题,它是中国农村到底如何建设的问题。建设乡村学校也绝对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重大选择的问题。
  ——专家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过去十多年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尽管这项俗称“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已经于2012年9月被国务院叫停,但其对农村教育状况产生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反思与探索十分重要。这项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税费改革效应,以及不断演进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其目的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然而,这项初衷合理的教育政策在十多年演进中逐渐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教育政绩观指引下的“一刀切”现象在各地屡有发生。本部分以全国和各省份教育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十多年间撤点并校的撤并程度和政策走向进行基本述评,对农村学校撤并的阶段特征和动力机制进行揭示解读。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原有的“村村办小学”格局逐渐难以为继,有些省份开始根据实际情况展开了初步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此后十多年, 与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政策相结合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缓解了留守儿童上学难题,但同时增加了农村学生上学距离,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造成了家庭教育缺失,因而引发了社会的反思与批评。
  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数量为55.36万所,小学在校生13,013.25万人;2011年,全国小学数量为24.12万所,小学在校生9 926.37万人。11年间小学数量减少了31.24万所,减幅为56.43%;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3 086.88万人,减幅为23.72%。2000年,全国普通初中数量为6.39万所,初中在校生6 256.29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初中数量为5.41万所,初中在校生5066.80万人。11年间,普通初中数量减少了0.98万所,减幅为15.34%;初中在校生减少了1 189.49万人,减幅为19.01%。可见,11年间初中数量减幅略低于初中在校生减幅,而小学数量减幅则远远高于小学在校生减幅。
  2000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44.03万所,2010年为21.09万所,减少学校数合计22.94万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63所。
  ……
展开
目录
上篇 农村“撤点并校”10 年考
第一章 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1990—2011 年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的变化
1. 普通初中
2. 普通小学
二、巨大规模的农村学校撤并
1. 普通初中数与在校生人数的变化
2. 普通小学数与在校生人数的变化
3. 学校撤并系数
4. 一些地方的案例
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城镇化向度
1. 学校和学生由农村向县镇集中
2. 农村教学点减少的情况
第二章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过程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形成
1. 20 世纪80 年代:网点下伸与多种形式办学
2. 20 世纪90 年代: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萌芽
3. 政府层面的推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正式出台
二、地方政府的行为
1. 对提高教育效益的片面追求
2. “一刀切”的行政化推动
3. 城镇化:撤点并校的新动力
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降温和被“叫停”
1. 中央的政策调整
2. 地方政府的政策反馈
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力机制
1. 撤点并校的拉力和推力
2. “效率优先”成为主导价值
3.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教育和非教育因素
第三章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过度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远
二、农村小学生辍学流失率有所上升
三、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显著增加
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利弊
1. 低龄寄宿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2. 生活设施严重不足
3. 寄宿生营养健康状况差
4. 寄宿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5. 学生的情感、心理、安全问题
6. 寄宿制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师不堪重负
五、大班额与巨型学校
六、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
第四章 对撤点并校政策效果的评价
一、国家专项审计和来自教育局长的评价
二、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受到损害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并未达成
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并未达成
五、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是否达成有待深入研究
六、大教育的视角:乡村文明的凋敝
第五章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教育
一、未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趋势
1. 农村的消失:危机和真相
2. 我国的人口变动和城镇化水平
3. 未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构成
二、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1.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
2.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三、解决好“撤点并校”造成的突出问题
1. 农村义务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
2. 底部攻坚,重点解决好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问题
3. 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4. 强基固本,反哺农村学校
5. 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
四、采取特殊政策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
1. 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2. 各地恢复和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探索
3. 农村学校调整和建设小规模学校的台湾经验
五、探索面向未来,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
1. 农村教育的功能和培养目标
2. 未来农村学校的特点
3. “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
4. 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社区建设
附件1 辽宁省M 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附件2 安徽省T 县学校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附件3 过度撤点并校对内蒙古牧区造成的损害
附件4 重庆市云阳县学校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附件5 县(市)教育局长调查报告
附件6 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附件7 农村初中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附件8 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学校撤并原则和规范
附件9 美国小规模学校振兴计划
下篇 城镇化、三农问题和农村教育
陈锡文 城镇化中的粮、地、人
温铁军 现代化危机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于建嵘 新型城镇化———从权力驱动走向权利主导
李昌平 警惕以教育推动城市化
张孝德 拯救中国乡村文明呼吁书
张玉林 当代中国的贱农主义
钱理群 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
刘铁芳 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