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之流不可断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爱上阅读,有时是在寻找感动,寻找共鸣。一部作品是作者思想、技巧、情感、知识的积累,但最能动人心魄的是情感。看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情溢于海,任何事物在审美的折射中都有了一缕情、一抹色。没有情感之流的作品如干瘪的“枯花”,面目可憎。
“情动而辞发。”在文字的背后,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读过鲁迅小说作品的人,一定会有一种压抑感,对他所塑造的人物的命运久久不能忘怀。作者在咸亨酒店里笑着孔乙己,在鲁四爷家里听祥林嫂讲儿子被狼吃的悲剧,在鲁镇看到了麻木不仁的闰土……他没有宣泄自己的情感,相反他在节制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呐喊、彷徨之情都默默地流动在白描的叙述中,而读者也分明透过冷峻的语言感受到了那颗炽热的心。
一部好的作品无需分析,读者循着它的情感之流便能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由此我想到了课堂教学。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也想说“课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上的无味、无趣,那是因为学生未能与文本中的作者心心相印。“披文以人情”,只有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感才能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要循着冰心的情感走。她是寻春天的,她在颐和园门口看到了仿佛从魔术匣子里飞出的孩子们就进了颐和园,又在北海看到了成群的孩子在泛舟,游廊边坐着朝气蓬勃的孩子,散发着太阳的气息。最后她在白塔下发现了一株开得正旺的海棠树,进发着无限生命力。而海棠树边早已聚集了一群活泼天真烂漫的孩子。她灵光一闪,自己苦苦寻找的春天不正是这些孩子吗?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天。循着这条情感之流,我们的学生就更深刻地体会到冰心对孩子的真挚的爱,就能更好地走进冰心的爱的世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