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下午的3点多钟,来自上海的火车徐徐进站,阿亮背个小书包,手里还拎了个布兜,下车了,显得是那么瘦小赢弱。当时我心中莫名产生一阵阵怜悯: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已经离开父母独立生活6年了,吃了很多苦;现在要考大学了,看上去怎么还没长大呀!
很长时间没见面了,我赶快接过孩子手中的包,父女俩紧紧牵着对方的手,一起匆匆赶往报考学校附近的小旅店。我们一边走一边交流情况,等赶到了住处,发现小小旅店住满了赶考的学生和家长,还有来自沈阳我们认识的孩子和家长。经过交谈才知道大多数孩子是有备而来,人家有的拿着多种证明资料,比如绘画、演出照片等,有的带着获奖证书,还有的既有作品又有证书。而我们阿亮匆匆赶来,来不及准备。说实话上中学以后,也没得过什么奖励。同时,大多数学生与家长一起,已经事先进行了考试的模拟准备,并且是预备了几套方案。
与其他人一比,我感到通过的希望渺茫,看着女儿长途奔波而来的一脸倦色,只能把忐忑不安埋在心底。孩子这时最需要的是父亲的鼓励,只有家长的信心才能换来子女的勇气。
当时已经下午5点多钟了,我那时还忘不了“锻炼女儿”的能力。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不知孰轻孰重。让她拿着钱买来2碗面条,我们边吃边讨论考试的事,吃完了还要孩子去归还饭碗、去端水搞“睡前卫生”……
“生理上的一切”都安排妥当,快到晚上8点钟了。这时才开始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先是父女两人讨论。我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平等对待她,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像与成人一样和阿亮进行交流。我们预想了第二天可能考的科目、场景、人物,可能的面试题目、回答要点;各科目考试可能的难点等等,最后还让女儿反复演练了如何进场、离场以及礼貌等细节。将近10点钟的时候,我看出阿亮开始眼皮打架,已经疲劳不堪,就结束“演习”上床休息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么重要的大学第一轮特长预考,父女俩只匆匆准备了2个小时,而最终获得了通过,真是个奇迹。但是,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我尊重女儿的想法,让她充分开动脑筋发表意见,家长的智慧与孩子的智慧有机结合才获得的成果。阿亮学习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小时候参加过多种兴趣班,在小学又经过学校表演大会主持、班干部等“抛头露面”的实践锻炼,已经积攒了一些能力和素质。在急用的时候,这些平时沉淀的东西开始发挥作用了。再有就是我从17岁下乡开始,涉猎过多种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了30多年,已经被评定为教授级高工,并且攻读了教育和管理两个硕士研究生,因此我对特长考试的推断和预考准备是有效果的。如上两方面才是创造了奇迹的原因,可谓是父女两人的“功到自然成”。第二天阿亮参加了考试,考生真是太多了,加上家长,并且多数是父母两个人都来了,学校内外真是人山人海。一天之内接连考了三四个项目,有面试、表演、舞蹈和自选特长等等。我在几门考试期间,依据自己多年参加考试的经验,同时也怕影响女儿下一轮考试的情绪,坚持不问她考得怎样。直到所有考试科目全部完成,我淡淡地问了一句,“感觉怎么样?”阿亮说还可以,但拿不准。我知道自己女儿的脾气,从小就是“嘴严”,考完试怎么问都是“还行吧”。没办法,只有回家等结果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