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校改革的逻辑: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机制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4404
  • 作      者:
    宋兵波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以多元教育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认识,是现代学校改革有效推进的认识前提。培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对话精神与协商能力是学校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重视不同社会主体的声音,回应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建立学校改革与多元社会认识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育改革与社会认识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建立的根本途径,是形成“上下结合”的社会认识路线,构建“多赢”的教育改革的决策模式,形成教育“良性改革”的行动策略。
展开
作者简介
  宋兵波,1975年出生,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3部。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话题,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特别是随着大众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入,使教育改革处于不同社会认识及其价值诉求的包围之中,与以往相比,教育改革开始面临一个崭新的夹杂着种种利益、立场与价值分歧的社会认识环境,并需要随时面对由于认识分歧而导致改革方案之间的冲突。以往有关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多依托宏观政治基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对教育改革尤其是学校改革身处其中并深受影响的社会认识基础缺乏系统的分析。随着现代社会认识的发育,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等社会认识表达与生成路径的开发,社会认识的发育和壮大越来越成为一股显著的力量,开始引导人们对于教育改革尤其是学校自身改革的认识,多元化的社会认识主体开始或多或少地影响或左右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决策活动,而有关教育改革与社会认识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认识与实践的一般性探讨,倾向于将教育改革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将围绕教育改革问题而形成的社会认识作为一类社会认识类型来看待,这种新变化使有关现代教育改革以及学校内部改革的社会动力机制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深入分析的现实问题。
可以说,围绕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机制这一核心论题,探讨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机制的形成与建构,分析现代教育改革社会认识主体的结构与变迁,系统阐述社会评价、社会理解、社会决策、社会舆论等不同社会认识类型的特征、内涵、价值、功能,并就它们与现代教育改革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与教育改革之间可能的冲突进行宏观描述,这对回答如何建立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认识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如何恰当发挥不同社会认识的功能,如何推进现代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一所学校内部改革的有效实施,都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建立在多元教育价值观基础的多元社会认识并存的现状,是现代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认识前提,为培育现代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对话精神与协商能力提供了切实的认识起点;只有充分重视不同社会认识在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建立多元社会认识基础上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为此,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要着力引导社会评价的正确方向,通过普及教育知识,丰富、深化有关教育改革的认识,为教育改革提供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理解基础,使有关教育改革的社会决策成为科学、规范、合理的社会认识基础上的利益博弈过程,同时,要重视营造、关注并利用教育改革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社会舆论积聚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使教育改革建立在更加广泛的社会认识基础之上,为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积聚更大更深厚的参与性力量。总之,教育改革与社会认识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建立的根本途径,是形成“上下结合”的教育改革社会认识路线,构建“多赢”的教育改革的决策模式,并在上述基础上,形成教育“良性改革”的行动逻辑。
展开
精彩书摘
  历次教育改革都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改革,但为什么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结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这些改革缺乏恰当的“行动理论”。“行动理论”是关于教育实践的大量的情境的知识,它涉及具体地区、具体学校教育的条件和背景,包括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区域文化、校园文化、个性品质等内容,同时,“行动理论”还包括了改革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的实践模型。毕竟,教育改革不是提出一套理念后就万事大吉,它必须付诸具体实践,采取有效的行动模式去实施,它发生在真实的课堂上,而不能停留在学习文件、召开大会、大搞培训这些外在环节上。建立起有效的对话与协商的“行动理论”,将“行动理论”与理论、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的教育改革则必会实现!而实现这一令人憧憬的目标,就要重新审视教育改革的多元社会认识格局,寻找建立教育改革社会认识良性互动的可能模式与途径。
  一、多元社会认识格局的现实性、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民主化进程的推动,多元性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同。所谓多元性,主要指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价值上,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标准与原则,承认差异性的存在,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和谐共处。可以说,多元性作为现代社会与认识发展的特征,正深刻影响着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承认多元性的存在,是承认不同主体认识价值的前提,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合作的基础。
  多元性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仅就社会认识而言,每个社会主体、社会群体、社会机构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认识条件的制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的社会认识,这些社会认识集中反映了他们的立场、观点、态度、兴趣等个体偏好,反过来,这些个体偏好又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与方式。可以说,现代社会认识是多元认识共存的格局,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就其必然而言,社会制度安排的发展趋势,是减少制度设计与实施成本,实现社会更富成效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根据社会文化不断丰富、社会管理日趋优化、人的认识逐渐进步的发展要求,合理地选择、设计社会制度。这就使不同社会组织、机构、个人对社会制度安排的认识,以及反映在这些认识背后的利益、价值、旨趣,自然成为制度设计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与传统社会中强调一元性、统一性、共性的取向正好相反。事实也证明,传统社会中注重权威决策和领导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决策上的主观与偏见。
  就其必需而言,多元社会认识存在的现实,决定了制度安排上的种种可能性,而随着多元社会认识主体地位的凸显,也决定了社会决策过程必须重视这些社会认识的价值,这既是科学决策的要求,也是民主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的社会决策过程中,社会认识的一元性或片面性,导致了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片面性,而多元社会认识独特的决策价值的彰显,使参考不同社会认识,给予这些社会认识发挥作用的余地,则成为现代社会决策中必然的策略选择,也代表了现实社会决策的实践方向。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教育改革研究:历史、视野与趋势
第一节 教育改革研究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教育改革研究的理论视野
一、社会学视野
二、文化学视野
三、哲学视野
四、管理学视野
第三节 教育改革研究的未来趋势与社会认识研究视角的可能

第二章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概念、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及其相关概念
一、教育改革
二、社会认识
三、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机制及其意义
第二节 教育改革社会认识研究的理论假设
一、有限理性选择
二、有限利益
第三节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与方法
一、方法论原则
二、具体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主体、类型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主体
一、社会认识主体
二、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主体
三、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主体的结构及其变迁
第二节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类型
一、社会评价
二、社会理解
三、社会决策
四、社会舆论
第三节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影响因素
一、价值因素
二、文化因素
三、利益因素
四、立场因素

第四章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冲突与整合
第一节 价值冲突:多样社会评价中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价值与社会评价
二、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多样社会评价
第二节 文化冲突:多元社会理解中的教育改革
……
第五章 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结语 探索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逻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