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是“北京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成果,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比以往更加被关注,本书值得应用型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学习和借鉴。
第二节 应用型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计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着学校的专业设置,而专业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同时又是学校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知轻能”、“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人才“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动手能力弱和缺乏创新能力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必须充分体现其所具有的国际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在继续强化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从传统的宏观理论研究角度转入微观实际操作,从过去只重视质的分析和定性研究转向对经济活动量的分析上,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经济运行的现实,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将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之才。
为此,我们根据首都社会经济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学校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和建设高水平应用性大学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团队建设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重点,突出实践育人特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
(一)不断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能力导向。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强化基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较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
3、知识通联。纵横贯通,把分散在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联成网络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是因为知识经纬通达,会使学生视野开阔,情趣高尚,运用时就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从而为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支持;
4、关注前沿。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教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以确保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和领先性,并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的能力与水平;
5、难易适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适当难度的知识会给学生以适当的压力和困惑,这要求学生有较深度的智力参与,从而有助于调动其心智的“潜在区”,可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促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向能力转化达到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原则和要求,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要在注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同时,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教育背景及专业特点,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研究成果,逐步尝试由传统的偏重于理论和政策、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经济学方式,逐步转向偏重于市场和实际应用、更加关注分析各种现实问题的管理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在强化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逐渐形成架构合理且富有特色的课程理论框架和教学内容体系。
(二)更加关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整合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也是课程建设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重点领域。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堂模拟讨论到社会实践研究的认识过程,力求将课程内的实践教学与后续的研究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一般而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课程模拟实践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最便捷、最易于实施的实践教学环节。许多经济活动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使人们无法参与其中获得亲身体验,这就凸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场协议”的签署,导致其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在国际金融战中全面溃败,经济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和讲解员转化为指导者和推动者,而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自己;
2、模拟实习。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逼近现实的交易环境和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能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业务运作能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3、社会实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热点问题,积极鼓励和引导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撰写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4、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研究型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课程建设的活力,并把课程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同时也为学生深化课程学习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兴奋点;
5、毕业设计。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积极鼓励学生持续关注经济运行动态,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继续深化对相关专业课程重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三)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且很多都是热点、难点问题,有的距离实际生活较远,有些问题理解比较困难。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突出案例支撑,特别强调换位思考,潜心找寻逻辑主线,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学习等各种有效方式,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小组学习可以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课程教学中,为使小组学习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并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合理选择小组学习主题。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开展小组学习的要求,学习主题选择主要应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结合较为密切的热点问题以及与课程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拓展问题;二是认真组织小组学习过程。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首先必须结合选定的主题,独立完成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的分析工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再由各组选出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进行汇报。最后,由学生代表和教师分别对整体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并尽可能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三是科学评价小组学习成绩。小组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密切相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客观、公正的成绩评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激励方式。
(四)持续深化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密切相关,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完善是课程建设尤其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并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上,更加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如学生小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平时活动的参与程度及其效果,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在期末考试试卷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和综合性。考试题目尽可能减少对单一知识点的考核,以促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在学生成绩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尝试在总体结构比例控制下引入学生互评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课程成绩评定更加公开透明和有说服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鉴别和评判能力,在相互学习和比较中共同进步提高。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基础能力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学团队,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在团队建设中尤其要关注青年教师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坚持以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此带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为教学提供学术前沿理论,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这对于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应用性大学建设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努力搭建通畅有效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突出实践育人特色的要求,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也要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并作为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重点加以突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模拟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不断开发有特色的新的实验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切实提高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和水平。与此同时,继续深化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一个较为通畅的渠道,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的有效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不断丰富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内涵
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生提供科学规范且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便捷而有效率。教材建设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规范教学内容、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教材内容体系要比较新颖,既有经典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市场业务运作,同时也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尤其要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参考资料,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像资料以及与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书、习题集、英文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成果和典型教学案例等。
(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和优势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校“教务在线”、“教育在线”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答疑和教学辅导,实现网上提交、批改作业、与学生在线讨论等,并使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视听材料辅助教学,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便捷畅通,有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对提高教学效果会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利用国内外知名财经网站所提供的最新国内外经济金融信息,适时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节 应用型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成效
一、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背景和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积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既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现阶段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首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后,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并为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产学合作、实践育人”已凝练成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之一。经济管理学院是学校发展最快、学生人数最多的教学院之一。
为了更好地凸现学校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和亮点,使2008新版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实际效果,学院在整合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正式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并明确提出了“一导向一主线二突出三重点三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专业特色建设,并通过教学团队的引领和带动,重点抓好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构建科学规范、整体优化且富有校本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建设目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全方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社会需求目标)。
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建符合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更加凸现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是当前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们连续两年对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研(有效问卷519份)中,学生对所学专业总体的满意度为93.45%,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占80.15%,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实践能力的占62.04%,有73.22%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强实践教学,对现有实践教学工作效果的认可程度为92.68%,其中满意、非常满意的占51.45%,不满意的占7.32%,对未来专业建设工作重点的选择依次是:突出专业特色、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和提高师资水平。
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和特色
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改革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了“重实践、强能力、促就业” 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实际效果有了新的提高。
(一)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形成了实践教学团队的骨干力量
目前,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已初步形成了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的教学骨干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是一支职业素质较好、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并能够较好胜任经济管理实践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现有15名主要成员,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4人;成员中有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生导师3人;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1名,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1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教师平均年龄41.3岁,其中40岁以下的7人;80%以上教师参与了为企业提供管理或咨询服务的相关工作,3名教师有一年以上的实际管理工作经历,还聘请了5名企业或行业高管(工商银行、用友软件、泽瑞会计师事务所等)参与团队建设工作。此外,团队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能够较好地把学术研究与本科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指导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或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或直接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深化课程改革,初步构建了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时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初步建构形成了“一主线二全程三平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全课程(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课,都设计有不同课时的实践教学)、全过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设计,努力打造实践教学的通用平台(面向经济管理学院全体学生,如管理实习、电子商务实习等)、专业平台(面向各个不同专业学生,如基础会计实习、营销实习、国际贸易实习等)和个性化平台(面向不同学生个体,如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实现由基础层(以知识单元为依托的验证性实验)向提高层(以课程为依托的操作性实验)、综合层(以课群为依托的综合性试验)和创新层(以专业为依托或跨专业的创新性实验)的梯次过渡,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和实际效果。同时,《国际贸易业务实习》、《管理仿真实习》、《审计实习》等5门实践类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财务管理实务操作》、《审计实务操作》2部实践类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加强校企联系,探索建立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学院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与北京资源集团、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北京用友软件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大兴支行以及北京泽瑞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专业人员的交流合作和实验室、实习基地共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管理有效且易于操作的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近年来,我院有50多名毕业生与相关合作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总体工作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与好评。
(四)整合教学资源,较好发挥了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互补优势
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横跨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涵盖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涉及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个本科专业,表现出非常强的交叉性、综合性特点。经济管理实践团队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要求,将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融入到专业建设各环节的工作中,重点加强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特色方向建设,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方式,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活动,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2009年全国高校首届电子商务挑战赛中,我院组织的三支参赛队伍分别获得北京赛区特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2010年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中国赛区的比赛中,我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两块奖牌;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营销管理软件暨沙盘模拟大赛中,由我院2008级不同专业6名优秀生组成的代表队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主持承担URT项目共计29项,其中市级项目7项;3个URT计划项目获校级优秀奖,并代表学校参加了首届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成果展。
(五)完善制度建设,逐渐形成了进取和谐的实践教学工作氛围
为了建立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学院高度重视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在学校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经管学院教学工作运行特点,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及工作细则,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运行监控。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制度政策、教改立项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初步形成了一个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良好工作氛围,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凸现学校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推动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和措施
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团队未来建设要以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为先导,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积极引领实践教学改革方向,继续凝练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构建形成科学规范、整体优化且富有校本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团结进取、精干高效且能够较好适应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并为市级教学团队的成功申报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具体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有:
(一)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积极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参加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以基层教学组织和实践教学团队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在社会服务和管理实践中经受锻炼提高;设立实践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试行柔性用人机制,通过智力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士参与指导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继续完善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经济管理实践团队要紧紧围绕学校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建设,继续加大对我院现有四个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努力打造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实践教学通用平台、专业平台和个性化平台,将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融入到专业建设各环节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互补优势,进一步深化“一主线二全程三平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实际效果。同时,在具体工作的安排上,重点推进覆盖面广且具有较好基础和示范效应的管理仿真实习、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习、基础会计实习、营销实习和ERP软件实习等六门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努力建成校级优质课、精品课,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申报市级精品课。
(三)组织编写应用型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系列教材
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实践教学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一套规范且质量较高的实践教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也是规范教学内容、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将首先从覆盖面广且具有较好基础的管理仿真实习、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习、基础会计实习、营销实习和ERP软件实习等六门实践类课程开始,逐步形成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经济管理实践教材体系。同时,要按照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并兼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现有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指导书。
(四)积极推进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潜能。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力求实现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科竞赛以及URT项目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关注对不同专业学生混合编组参与实践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其目的在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发挥学科专业的交叉互补优势。同时,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上,更加重视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尝试在总体结构比例控制下引入学生互评机制,并充分考虑产学研合作教育单位相关人员的评价意见。
(五)不断加强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和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和环境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完善实验中心的软硬件建设,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继续完善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业务流程和工作细则,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运行监控体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制度政策、教改立项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师生重视并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全方位提高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要求。
第四节 实施精细化管理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管人才
一、精细化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精细”就是精密细致、精益求精之意。精细化并非新鲜事物,精益求精的思想和追求古已有之。?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宋朝的朱熹说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其实我国农业上的 “精耕细作”、人们生活上的“精打细算”、军事上的“精兵简政”,所有这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初步探索与实践。
……
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概述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能力结构
一、人才的内涵与分类
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分类
三、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
第二节 应用型大学的类型及特征
一、高等教育的分类
二、应用型大学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三、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分类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
二、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第三章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多元智能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特点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
……
第二篇 改革探索篇
第三篇 综合实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