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慢性胃炎药对概述
慢性胃炎是因胃黏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而发生的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病率较高,居各种胃病之首。一般患者多表现为胃脘胀闷、疼痛、嗳气、食欲不振、吞酸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根据胃镜观察,可见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等不同类型的病理改变。
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研究不断深入,尽管尚未完全明了,但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如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Ⅲ)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慢性疾病、某些可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及胆汁反流等则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或诱因。其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固有膜中有慢性炎症细胞存在、胃固有腺体萎缩或丧失、肠上皮化生等;若处于活动期,在固有膜及上皮内可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存在,临床一般经胃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就治疗而言,西医一般采用抗酸解痉药、抗菌药、助消化药等联合治疗。并将祛除病因、忌食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作为基本治疗措施之一。
中医认为本病多属“胃脘痛”、“心下痞”、“反酸”等病证范畴。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遂等因素有关,致使脾胃运失职,胃失和降,终成疾患。若久治不愈,脉络受损,气血失和,阻滞胃络,而致疼痛。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机以湿热中阻、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为多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