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彭银亭中药炮制经验录
0.00     定价 ¥ 21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7204185
  • 作      者:
    张义生,张南方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是兴起于明嘉靖时期、传承至今的汉口帮特色制药技艺,是一种以净制、切制、炒制、蒸制、复制等工艺,将中药材加工成可供临床调剂和制剂投料使用的中药饮片的技艺,其核心要素是“是药不丢、非药不用;依候而制、减毒增效”。

展开
作者简介

张义生,男,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湖北省及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彭银亭中药炮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武汉市中医医院综合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副主任,中药药剂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膏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膏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煎药机国际联盟专业技术标准审定委员会成员。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编写委员会委员,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专家,全国职业院校中药技能大赛裁判员。2014年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武汉市2015年度“黄鹤英才(专项)计划”入选人才,2017年荣获武汉市大城工匠称号(中医药领域唯一人选),2018年荣获湖北省“荆楚工匠”。发表论文多篇,专利8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的炮制手法与炮制经验,及重原产、细挑选、明鉴别、精切制、巧炮制的炮制特点进行介绍。本书将对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鉴别、运输储藏进行深入的研究。秉持 “药材道地,修合有度;分类整理,各相其宜;刀法细腻,精雕细琢;形质性味,各取所需;法依经典,推陈出新;环节控制,注重实效”的炮制原则,注重炮制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临床用药要求,对各类中药进行炮制的实践记录。内容分为总论与各论,包含净制、切制、火制、复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等;以及中药饮片调剂,以中药调剂为主,包含调剂的基本知识、别名、处方应付、禁忌、斗谱等内容,旨在促进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经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全书彩印,内容生动,叙述深入浅出,便于读者学习体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武汉中药的发展历史

武汉位居长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各路货物均以汉口为集散地。商店林立,市场繁荣,中药材业

占有一定地位。早在明代,武昌、汉口就是赫赫有名的药材集散地。武昌走马岭、察院坡一带的药市生

意兴盛,汉口也有“药帮巷”专业街市。各地药商群集,有“药料香过岭”的美誉,有名的河南怀庆帮

协盛即于清初在该巷开业,当时药材市场主要集中在大水巷以下、流通巷以上一带。随着业务的扩展,

清代汉口的药材行业分工更加明细。经营药材的行业在清代中叶分为运销、药油贩运、药材行、茯苓行、

山货药油行、拆药、药店、饮片和参燕等。根据经营规模大小又分为号、行、店、铺。

号:药材号,也称字号。包括药栈和信托行栈,一般规模较大,资金雄厚,经营品种集中,多为大宗商品,

可出去采购道地药材,南货北运、北货南调,具有沟通渠道、调节市场的作用。武汉的药材号就是从产

地运汉,大批量成交。经营者多为产地大户,帮口界限严格。清代中叶,有河南(怀庆)帮、广东(潮

州)帮、广(东)帮、河北祁(安国)帮等,其中怀庆帮在清初已囊括北方山药、生地黄、怀菊等货源,

建有怀庆会馆药王庙。各帮药材号虽多设在僻巷,但深宅广屋,可供各路客商寄居存货,兼营信托业务,

其经营概以大宗商品为主,也不乏其他土特产业务。

行:药材行,规模仅次于药材号,它的性质是代卖药材,从中收取行佣,一般无自有资金,属居间

经纪业,其中个别的行自购自销,代客垫款,员工没有固定工资,靠行佣提成收入维持生活。初在沿河

一带撮合交易,赚取回佣,逐步成为行栈。有的行,只代客卖货,称山货药材行。中药材行,以“荣昌”“正

昌”信誉较佳,取得买卖双方的信任。它们散布于沈家庙河街里巷和三皇殿一带。太平天国时,南京药

商流寓汉口开设药行大盛,资力雄厚的药材行有十余户,分汉口、南京、江西等帮,并已挤入八大行之列。

清代末年,专营鄂豫皖等地茯苓的行栈已单独成为茯苓行业,也是中药材行中的巨擘。这些行户实

际上与药材号并无太大区别,同时也兼营土特产业务,其中山货药油行更以经营木油、皮油等加工油脂

为主,所不同的是居间经纪业务比重较大而已。

店:药店,专门经营生药材的批发店,出货拆零,整理区别等级后销售。资金多少不一,独资多,

合资少。属中间环节的批发药材商户,存货数量不大而品种齐全,专门为市上药铺和四乡药铺批发配药。

这种药店武昌帮称为拆药业,汉阳帮称为药店业,两帮拆药铺在汉口不下 50 家。如武昌帮的“张万顺”“余

公兴”“永泰祥”等,汉阳帮的“黄永兴”“程永兴”等。

铺:药铺,直接为居民供药的商户,多集中在人烟稠密的闹市,武昌除官办的官药局外,药铺多

集中在走马岭、察院坡、显正街、西大街、瓜堤街、杨家河、武圣街、泉隆巷,后向新兴闹市区汉正街、

集家嘴、黄陂街、江汉路等发展,这些药铺出售的药材都要经过加工炮制才能入药,又称饮片业。后

因滋补营养药需求量大,从中又分出参燕药号,但多数相互经营,各有侧重。药铺直接与人身疾病关联,

各店炮制方法各有特色,一经取得病家信任即可经久不衰。武汉中药店老字号包括叶开泰、刘天宝、

吴寿康、金同仁、达仁堂、九千年、陈太乙、刘有余堂、初开堂、葆和堂、万鹤龄、同仁堂、鸿仁堂

等。柜台上发药的人,业务娴熟,对处方发药,百问不烦,态度和蔼,认真负责,每样药用仿单分包,

003 第一章 武汉中药的发展历史

说明药效,为病人提供方便,解释疑难;刻苦钻研中医药理和成方配方,自制招牌药,扩大作坊,发

展生产。

武昌药材老店有刘有余堂。刘有余堂地处武昌解放路中段闹市,该店于 1919 年开业。

刘有余堂创始人刘文钦、刘季五,以经营棉纺厂起家,后又办打包厂。刘家经营有方,财源也随之

滚滚而来,一时有武昌首富之称。

早在刘有余堂开设之前,武昌解放路中段原有一著名中药店,名为杨寿丰药店。店主杨文川,是一

位精通医术的名中医。由于医道好,治愈率高,每天慕名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因此杨寿丰药店的生意

特别兴隆。刘家住宅在杨寿丰药店附近,并与该店订了医疗合同,刘家人生病,在杨寿丰药店取药,按

期结账。有一次刘家老太太患病,佣人取药时,因杨寿丰药店业务正忙,柜台前顾客很多,伙计照应不

过来。刘家佣人为了求快,在柜外一连催促几次,发药的人回了一句:“要快,你们刘家就自己开家药

铺嘛!”佣人取药回家后,即将此话转告刘家老太太。刘家老太太听后很不高兴,气愤地说:“开就开

一家嘛!”刘家原本殷实大户,当时着眼于兴办纱厂等大型企业,大出大进,干净利落,对开办零售商业,

实无经营兴趣。这次为购药,被杨家怠慢,气愤之余作出了开设药店的决定。刘家实力强大,财力、人

力均不匮乏,一经决定,便出资六万大洋(银元俗称大洋),由刘鹄臣的三弟刘文钦主事,立即招聘各

类专业人员 80 余人,经过周密筹备,不久,刘有余堂在武昌芝麻岭择吉日开业。因刘有余堂开业,是

针对杨寿丰药店而来,故择吉日开张后,商战便开始了。为了吸引顾客,达到垄断中药零售市场的目的,

刘有余堂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各类药品。这时,武昌其他中药店为了撑持门面,也陪同降价,一时商

业竞争之激烈,招揽生意花样之繁多,已达不择手段之境地,成为当时武汉市场上一大新闻。按惯例,

新店开业可减价三天,刘有余堂却不按同业规定,竟以减价两周为号召。减价幅度又破先例:出售饮片、

成药照原价打对折;参燕细货打七五折;健脾药糕、八仙药糕等只收成本价的一半,不但价格低廉,而

且质量上乘,因而顾客蜂拥而至。从开张之日起,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这场商战,轰动武汉三镇。时

日一久,力薄的药店,即告不支。小店面临灭顶之灾,大、中型店门可罗雀。经月余鏖战,刘有余堂已

稳占上风,其他各店*后只好请同业公会出面言和,经刘有余堂宽容,商战才告一段落。

刘有余堂与杨寿丰药店都开设在武昌解放路中段,两店近在咫尺。这次商战,刘、杨两家是直接对

手。由于实力悬殊,杨寿丰药店终于败下阵来,从此门市一蹶不振,后几经残喘,*后闭门停业。当时,

刘有余堂斜对面还开着一家梅道和药店,该店老板自知不是刘有余堂的对手,于是托人和刘有余堂协商,

由刘有余堂赠款 400 元作为搬迁费,迁至府街口继续营业。

刘有余堂以雄厚的资金战胜所有的对手,取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商战平息后,业务稳步上升,

所得盈利为同业之冠。刘有余堂开业时,总投资额为 6 万元(银元),商战后,很快即扭亏为盈,年终

资本已超过 14 万元,净增 8 万元。刘有余堂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取胜杨寿丰药店,除依靠雄厚的资本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重视人才的使用和提高药品的质量。刘有余堂店主刘季五精于理财,善于经营,

尤懂用人之道。他重视人才的选择使用。故刘有余堂药店在开业之前,不惜以重金聘请经验丰富的中药

界专门人才并委以重任。当时应聘的经理、生产和业务人员,如经理陈必藩、姚达夫、易瑞庭等人,都

是武汉中药界的著名行家里手。还有制作饮片的文玉卿,切药人员姚保臣、程海珊,制作丸散的钱显卿

等都是在炮制饮片、丸散、膏丹以及切片等方面各具专长的老药师、老药工。前柜业务人员有罗松樵、

叶汉卿、陈松山、王松山等人,他们都精通中药材业务,是技术尖子。刘有余堂开业之初,确实高手如林,

阵容整齐,全店 80 余人,都能为商店出谋献策,招揽大小生意,加之药品质量均属上乘,所以开业后

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旺。

刘有余堂除开店办厂外,还兴办善事,开有一家救济孤寡贫民的敦善堂。敦善堂免费为贫民送诊施药。

刘有余堂在行业竞争中了解到,各店在饮片的制作上都是力求美观,故他们尽力做到更胜一筹。店

里购进的药材均为上等品,经过加工筛选后的饮片余料,则全部拨给敦善堂,作施药之用。由于碎片余

料有了出路,所以刘有余堂售出的饮片,得以长期保持质量优良、外形美观,赢得了广大购买者的信赖。

其他如膏、丹、丸、散等的制造加工,更是精益求精。为了遵古炮制,提高药品疗效,不惜以重金添置

生产设备,如为激制“紫雪丹”这种成药,按其激制规定,须用纯银锅,刘有余堂即订做纯银锅一口,

重约一百两。这种重视药品激制质量的做法,在当时同业中是少见的。刘有余堂除生产传统的中药品种

外,还根据市场需求,独家创制了儿童喜食并有健脾功能的“燕窝糕”和居家、旅行常备的良药“长春丹”

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上市后,很受欢迎,销售量颇大。武昌药业记载,当时刘有余堂每月营业额占武

昌同业的 40%。刘有余堂的规模很快超过了金同仁和陈太乙,成为武昌*大的药店。当时,长街(现解

放路)上段美国人建的“圣三一堂”、印度人开的“印度眼科”和下段“三义百货”之间都是刘有余堂

的店铺或加工间。

刘有余堂在管理制度上也比较健全。店内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均较宽敞。业务部门设有饮片柜、

成药柜、参燕柜和西药柜;生产部门设有切药房、饮片房、药房、丸散房和磨房;管理科室有经理室

和财会室。各部门职工均有明确分工,使业务、生产有条不紊进行。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有余堂的经营业务由高峰急剧下降,经营困难。1938 年武汉沦陷,

刘有余堂缩小规模,只留少数几人守店营业,同时在汉口胜利街开设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分店。不久,刘

有余堂分店由胜利街迁往汉正街继续营业,规模较前略大,业务也较好。

在武汉尚未沦陷前,刘家看到战火即将逼近武汉,乃将大部分财产迁往重庆。除陆续开办工厂企业

外,在重庆也开设了一家刘有余堂。当时,湖北、武汉去重庆的人不少,刘有余堂在湖北籍人士中,是

颇有声誉的,加之重庆为战时陪都,人口密集,工商业较繁荣,故重庆刘有余堂开业以后,生意特别兴隆。

由于业务繁忙,专门人员缺乏,刘家特地派人来汉招聘熟练职工,许多原在武昌刘有余堂做过的职工纷

纷应聘,冒着日寇关卡拦截的风险,由武汉赶往重庆。重庆刘有余堂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均照武昌刘有

余堂的特色经营,因此深得当地群众赞许。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刘家全部迁回武汉。返汉前,将重庆

刘有余堂全部生财器具转让,原该店湖北籍职工,也大部分返回武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市场一片萧条。武昌刘有余堂值此动荡时期,

业务日渐清淡,加之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物价一日几波,广大群众生病也无钱就医买药,因此经营艰难,

职工生活无法维持。

1949 年,武汉解放,刘有余堂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信赖日益加

深,武昌地区许多工矿企业和大专院校与刘有余堂签订了公费医疗特约合同,门市业务也开始好转。

1956 年,中药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刘有余堂在武汉市药材公司的领导下,胜利地进入社会主义轨

道,遂更名为“武昌中药店”。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武汉中药的发展历史002

第二章 彭银亭及汉派炮制技术体系形成

概况 005

第一节 彭银亭生平简介005

第二节 收集整理的传统炮制加工器具目录006

第三节 彭银亭学术特色006

第四节 文帮炮制特色008

第五节 彭银亭中药炮制特色技术008

第三章 根及根茎类016

1 党参 016

2 半夏 018

3 人参 021

4 西洋参 025

5 高丽参 026

6 川贝母 027

7 浙贝母 029

8 天麻 031

9 附子 032

10 天南星 033

11 香附 035

12 甘遂 036

13 狗脊 038

14 肉苁蓉 039

15 丹参 040

\目  录\

16 玄参 041

17 苦参 042

18 北沙参 043

19 南沙参 044

20 三七 045

21 玉竹 047

22 黄精 048

23 何首乌 049

24 紫菀 050

25 升麻 051

26 秦艽 053

27 射干 054

28 桔梗 054

29 苍术 056

30 白术 057

31 百合 059

32 天冬 060

33 防己 061

34 广防己 062

35 干姜 063

36 生姜 064

37 郁金 065

38 姜黄类(姜黄与片姜黄) 067

39 山柰 068

40 骨碎补 068

41 地黄 069

42 山药 072

43 川芎 073

44 黄芪 075

第一篇  总    论

第二篇  各    论

002 彭银亭中药炮制经验录

45 大黄 077

46 甘草 079

47 川乌 081

48 草乌 082

49 白附子 083

50 千年健 084

51 石菖蒲 084

52 水菖蒲 085

53 拳参 086

54 重楼 086

55 红大戟 087

56 京大戟 088

57 白芍 089

58 赤芍 091

59 川牛膝 092

60 牛膝 093

61 土牛膝 094

62 天花粉 095

63 白头翁 096

64 天葵子 097

65 远志 098

66 知母 099

67 续断 101

68 防风 102

69 黄连 103

70 白芷 105

71 仙茅 106

72 藜芦 107

73 漏芦类 108

74 独活 108

75 羌活 109

76 狼毒 110

77 百部 111

78 粉葛 113

79 葛根 114

80 三棱 115

81 太子参 116

82 明党参 117

83 珠子参 118

84 当归 119

85 土贝母 120

86 薤白 121

87 山慈菇 122

88 光慈姑 123

89 木香 124

90 川木香 125

91 莪术 126

92 巴戟天 127

93 商陆 128

94 柴胡 129

95 银柴胡 130

96 两头尖(竹节香附) 131

97 黄芩 132

98 黄药子 133

99 金荞麦 134

100 猫爪草 135

101 藤梨根 136

102 前胡类(前胡与紫花前胡) 136

103 土茯苓 137

104 菝葜 138

105 白及 139

106 白前 140

107 白蔹 141

108 白薇 142

109 地榆 142

110 芦根 143

111 虎杖 144

112 金果榄 145

113 板蓝根 146

114 胡黄连 147

115 茜草 148

116 威灵仙 149

117 徐长卿 149

118 高良姜 150

003 目录

119 常山 151

120 藁本 152

121 延胡索 153

122 夏天无 155

123 贯众类 156

124 麦冬 157

125 龙胆 159

126 甘松 160

127 白茅根 161

128 茄根 162

129 地骷髅 162

130 绵萆薢 163

131 紫草 164

132 藕节 165

133 糯稻根 166

134 山麦冬 166

第四章 果实、种子类168

1 陈皮 168

2 白扁豆 169

3 六轴子 170

4 青皮 171

5 枳壳 172

6 枳实 174

7 紫苏子 175

8 莱菔子 176

9 山茱萸 177

10 桃仁 178

11 乌梅 179

12 郁李仁 180

13 酸枣仁 181

14 大豆黄卷 182

15 淡豆豉 183

16 马钱子 184

17 肉豆蔻 185

18 益智 186

19 车前子 187

20 菟丝子 188

21 王不留行 189

22 沙苑子 190

23 蔓荆子 191

24 牛蒡子 193

25 刀豆 194

26 荔枝核 194

27 补骨脂 195

28 金樱子 196

29 枳椇子 197

30 水红花子 198

31 薜荔果 199

32 瓜蒌 200

33 瓜蒌子 201

34 瓜蒌皮 202

35 吴茱萸 203

36 化橘红 204

37 诃子 205

38 榧子 206

39 木瓜 207

40 罂粟壳 208

41 蒲种壳 208

42 葫芦 209

43 柿蒂 209

44 蕤仁 210

45 巴豆 211

46 荜澄茄 212

47 胡椒 213

48 枣槟榔 214

49 马槟榔 215

50 千金子 215

51 预知子 216

52 大风子 217

53 大枣 218

54 大腹皮 219

55 槟榔 220

56 山楂 221

57 川楝子 222

004 彭银亭中药炮制经验录

58 女贞子 223

59 小茴香 224

60 木鳖子 225

61 木蝴蝶 226

62 五味子类 227

63 火麻仁 228

64 龙眼肉 229

65 豆蔻 230

66 白果 231

67 芥子 232

68 巨胜子 233

69 凤眼草 234

70 冬瓜子 234

71 冬瓜皮 235

72 苘麻子 236

73 丝瓜络 237

74 石榴皮 238

75 地肤子 238

76 亚麻子 239

77 决明子 240

78 红豆蔻 241

79 麦芽 242

80 稻芽与谷芽 243

81 芸苔子 244

82 花椒 244

83 苍耳子 246

84 芡实 247

85 赤小豆 248

86 连翘 249

87 佛手 250

88 青果 251

89 使君子 252

90 柏子仁 253

91 枸杞子 254

92 胡芦巴 255

93 荜茇 256

94 草果 257

95 草豆蔻 257

96 茺蔚子 258

97 砂仁 259

98 牵牛子 261

99 韭菜子 262

100 覆盆子 263

101 香橼 263

102 胖大海 264

103 急性子 265

104 栀子 266

105 莲子 267

106 莲子心 268

107 莲房 268

108 浮小麦 269

109 桑椹 270

110 蛇床子 271

111 楮实子 272

112 葱实 273

113 葶苈子 273

114 槐角 274

115 蒺藜 275

116 路路通 276

117 鹤虱 277

118 薏苡仁 278

119 橘络 279

120 苦杏仁 280

121 碧桃干 281

第五章 全草类 283

1 白英 283

2 龙葵 283

3 败酱 284

4 紫苏梗 285

5 小草 286

6 细辛 287

7 紫花地丁 287

8 甜地丁 288

9 天胡荽 289

005 目录

10 仙桃草 290

11 淫羊藿 291

12 石斛 292

13 苦丁茶 293

14 石见穿 294

15 大蓟 295

16 小蓟 296

17 广金钱草 297

18 广藿香 297

19 马齿苋 299

20 马鞭草 299

21 木贼 300

22 车前草 301

23 凤尾草 302

24 仙鹤草 303

25 半边莲 303

26 半枝莲 304

27 老鹳草 305

28 灯心草 306

29 刘寄奴 307

30 连钱草 308

31 伸筋草 309

32 青蒿 310

33 佩兰 310

34 金沸草 311

35 金钱草 312

36 泽兰 313

37 卷柏 314

38 荆芥 314

39 茵陈 315

40 香薷 316

41 浮萍 317

42 凤仙透骨草 318

43 益母草 319

44 麻黄 320

45 鹿衔草 321

46 淡竹叶 321

47 萹蓄 322

48 鹅不食草 323

49 锁阳 324

50 蒲公英 324

51 豨莶草 325

52 墨旱莲 326

53 薄荷 327

54 瞿麦 328

55 鱼腥草 329

56 千里光 330

57 杠板归 331

58 垂盆草 332

59 鬼针草 332

60 穿心莲 333

61 海金沙草 334

62 猪殃殃 335

63 紫金牛 336

64 辣蓼类 336

第六章 叶类 338

1 紫苏叶 338

2 棕榈 338

3 大青叶 339

4 功劳叶 340

5 艾叶 341

6 石韦 342

7 石楠叶 343

8 枇杷叶 343

9 侧柏叶 344

10 竹节参叶 345

11 人参叶 346

12 荷叶 346

13 桑叶 347

14 番泻叶 348

15 橘叶 349

第七章 花类 351

1 闹羊花 351

2 蒲黄 352

006 彭银亭中药炮制经验录

3 菊花 352

4 合欢花 354

5 厚朴花 355

6 月季花 356

7 玫瑰花 357

8 凌霄花 357

9 洋金花 358

10 野菊花 359

11 款冬花 360

12 丁香 361

13 木槿花 362

14 梅花 363

15 红花 364

16 谷精草 365

17 辛夷 366

18 鸡冠花 367

19 金银花 368

20 山银花 369

21 玳玳花 370

22 扁豆花 371

23 莲须 372

24 玉米须 372

25 佛手花 373

26 西红花 374

27 松花粉 375

28 夏枯草 376

29 旋覆花 377

30 密蒙花 377

31 葛花 378

32 槐花 379

第八章 皮类 381

1 苦楝皮 381

2 海桐皮 382

3 椿皮 382

4 地骨皮 383

5 合欢皮 384

6 厚朴 385

7 秦皮 388

8 地枫皮 388

9 肉桂 389

10 五加皮 390

11 香加皮 391

12 牡丹皮 392

13 杜仲 394

14 白鲜皮 395

15 土荆皮 396

16 桑白皮 396

17 黄柏类 397

18 紫荆皮 399

第九章 藤木类 400

1 木通 400

2 川木通 401

3 青风藤 402

4 络石藤 402

5 石南藤 403

6 檀香 404

7 沉香 405

8 通草 407

9 小通草 408

10 皂角刺 408

11 竹茹 409

12 鬼箭羽 410

13 桑寄生 411

14 槲寄生 412

15 大血藤 413

16 苏木 413

17 忍冬藤 414

18 鸡血藤 415

19 首乌藤 416

20 降香 417

21 桂枝 417

22 海风藤 418

23 桑枝 419

第十章 树脂类 421

007 目录

1 乳香 421

2 藤黄 422

3 琥珀 423

4 干漆 424

5 血竭 425

6 安息香 425

7 芦荟 426

8 苏合香 427

9 没药 428

10 阿魏 429

11 枫香脂 430

第十一章 动物类 431

1 鹿茸 431

2 鹿筋 434

3 鹿角 435

4 望月砂 435

5 白丁香 436

6 僵蚕 437

7 土鳖虫 438

8 斑蝥 439

9 五谷虫 440

10 九香虫 441

11 蝼蛄 442

12 蜣螂 443

13 金蝉花 443

14 五倍子 444

15 蛤蚧 445

16 壁虎 447

17 水蛭 448

18 乌梢蛇 449

19 蕲蛇 450

20 龟板 451

21 鳖甲 452

22 珍珠 453

23 石决明 453

24 蜈蚣 454

25 五灵脂 455

26 紫草茸 457

27 红娘子 457

28 鼠妇虫 458

29 蛴螬 459

30 蟋蟀 460

31 虻虫 461

32 鱼脑石 462

33 蟾蜍 462

34 山羊血 463

35 瓦楞子 464

36 水牛角 465

37 全蝎 466

38 血余炭 466

39 牡蛎 467

40 青娘子 468

41 鸡内金 469

42 刺猬皮 470

43 鱼鳔 471

44 夜明砂 472

45 玳瑁 472

46 珍珠母 473

47 蛤士膜油 474

48 蚕砂 475

49 狗鞭 476

50 海马 476

51 海龙 477

52 海狗肾 478

53 海螵蛸 479

54 桑螵蛸 479

55 蛇蜕 481

56 鹿角霜 482

57 羚羊角 482

58 紫贝齿 484

59 紫梢花 484

60 蛤壳 485

61 蜂房 486

62 蝉蜕 487

008 彭银亭中药炮制经验录

63 蟾酥 488

64 金钱白花蛇 489

65 燕窝 490

66 蜂蜡 491

第十二章 矿物类 493

1 朱砂 493

2 自然铜 494

3 芒硝 495

4 寒水石 496

5 白矾 497

6 阳起石 498

7 阴起石 498

8 赭石 499

9 礞石类 500

10 龙骨 501

11 龙齿 503

12 石蟹 504

13 石燕 504

14 玛瑙 505

15 硇砂 506

16 玄精石 507

17 紫石英 508

18 白石英 509

19 禹粮石 509

20 蛇含石 510

21 赤石脂 511

22 钟乳石 512

23 鹅管石 513

24 花蕊石 514

25 金精石 515

26 云母石 516

27 无名异 517

28 石膏 518

29 炉甘石 519

30 胆矾 520

31 海浮石 521

32 浮石 522

33 皂矾 522

34 雄黄 523

35 滑石 524

36 硼砂 525

37 磁石 526

38 铁落 527

39 珊瑚 528

第十三章 加工类 529

1 西瓜霜 529

2 竹沥 530

3 天竺黄 530
4 文帮六神曲 531

5 建曲 532

6 寒食面 533

7 芜荑 533

8 百草霜 534

9 人中黄 535

10 阿胶 536

11 灶心土 538

12 青黛 539

第十四章 藻菌类 541

1 茯苓 541

2 猪苓 543

3 雷丸 543

4 马勃 544

5 昆布 545

6 海金沙 546

7 海藻 547

参考文献548

附录5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