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础护理学教学探索与发现
一、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基础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内容围绕护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对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然而,当前基础护理教学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岗位需求
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岗位需求,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未能充分结合。通过对行业岗位调查发现,当前护理专业所学的基础护理教学内容远远滞后于临床实际情况,其中最为突出表现是新设备和新仪器的使用情况。大部分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并未将基础护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传递给学生。众所周知,医学类教材从出版到广泛使用,期间需要花费较长周期,且在此期间临床上会出现较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现阶段使用的教材,往往不包括近几年内产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因此,教师应对这一问题有准确的认识,在进行教学期间,通过课件形式将近年来产出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还能与时俱进了解最新基础护理知识。
(二)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训课程占总课时的50%以上。但部分教师受限于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实训工作场地不完善等原因的影响,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过于传统等问题。理论教学多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多以“教师先示教,学生后练习”为主,教师教学期间,把关注点聚焦在操作流程和操作动作是否规范上面,以此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此种方式会大大限制学生的灵活性和应用能力,也阻碍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教学质量或学生体验角度分析,此种方式的劣势均大于优势,会导致学生开始实习后,无法与患者进行良好交流,只能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特别是在实践阶段面对突发的情况和技术难题时,无法迅速回应处理,负面影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实践教学环境较差,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无法有效结合
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护理专业在就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学校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造成护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学校并没有增加实践训练资源,大多数学校实践环境不佳,训练设备、场地和材料十分有限。在此环境下,实践操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学生只能练习所学操作的若干项,无法将学习到的内容全部加以实践,导致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因为经费、交通、安全等因素影响,几乎没有临床见习的机会,无法将课堂所学知识关联医院实际场景,不利于学生形成临床思维。
(四)考核形式单一、评估形式局限
如今,基础护理学依然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理论考试局限于笔试为主。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是否记忆知识点,并未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创新力以及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每学期仅选择2到3个操作内容进行考核,使用较为固定且简单的考核标准,且未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近几年技能考核标准中新增了人文素养考核,但是也仅设置了单一的案例考核情景,学生为了应对考核不断强化考核记忆,因此现有的考核内容并不能准确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极易出现学生高分数低能力的情况。
(五)教师信息素养缺乏,现代教育手段匮乏
越来越多学校建成了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但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的教师少之又少,此种情况非常浪费资源。同时,绝大部分教师在备课阶段会准备好教学内容以及技能操作,但是并未在如何结合科技手段与教学模式方面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另外,因部分教师信息素养有限,不能够设计出质量良好的视频和课件,还有部分教师认为使用信息化,主要是为了能够替代板书,为教学提供便利,此种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并无好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