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章总论
华东地区①是中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位于北纬22°~35°,东经108°~123°,总面积约为61.5万km2。全区地势特征总体为西、南部高峻,东、北部低平;海拔超过1000m的山峰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全区(皖、苏两省的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以北除外)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
华东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湖泊密集,气候温暖而湿润,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分布有大量药用植物。全区自然生态资源优越,野生药材面广量大,栽培药材质优量多,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药材道地产区。华东地区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具活力、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该区域在药材规范化栽培等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现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理念。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在此区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节华东自然地理特点
一、华东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一)华东地貌特征
华东地理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其中,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江苏省“七山二水一分田”,安徽省“八山一水一分田”,江西省“六山三水一分田”,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北有东西排列的江淮低山丘陵,南有东西毗连的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东西面的南岭山地,南北丘陵土地之间为东西横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江淮低山丘陵为秦岭向东延伸的部分,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山势较低,大部分为海拔500m以下的低丘。西段大山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000m左右,个别山峰可超过1500m,如位于安徽的大别山*高峰——白马尖海拔1777m。
江南丘陵位于雪峰山以东,武夷山—仙霞岭以西,南岭山地以北,长江下游平原以南的区域。全区主要由北东—南西走向中低山组成,平均海拔1000~1500m,如位于皖南的九华山主峰1342m,黄山光明顶1860m,位于浙西的天目山1506m等。
浙闽丘陵是指武夷山、仙霞岭、会稽山一线以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区的丘陵。武夷山主峰黄岗山高2160.80m,东侧一列由戴云山、博平岭、洞宫山、括苍山和天台山所组成平均海拔800m左右,较高的山峰达1200~1500m以上,洞宫山主峰(百山祖)高1857m,戴云山主峰为1856m。
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这二列西南—东北的山岭的存在成功拦阻了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而对海上回流来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的进入比较有利。所以这里冬季气温常高于同纬度的江南丘陵,成为中国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地区。我国的一些***和省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区都建在这里。
南岭山地包括江南、湖南与广东、广西交界处以及广西东北的丘陵盆地。山岭海拔一般在1000m左右,*高峰达2100m。本区只有一小部分属于南岭山地。南岭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也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和过渡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带,前者分布于山岭上,后者沿河谷、山间盆地向北延伸。
(二)华东气候特征
华东地区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冬凉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但雨量的季节性分配并不均匀。全年有两个主要雨季,**个雨季在春末夏初,一般在5月初开始,月底结束,此期雨量占全年30%左右。第二个雨季是在9月份,是台风侵袭*频繁的时期,台风带来的降雨量多,强度大,此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3%~16%。在两个主要雨季之间的7~8月份,雨量较小,由于此期蒸发量大,是植物生长中的干旱时期。
华东地区年平均温度为14~20℃,北部及沿海较低,南部及内陆较高。北面的淮阳山地势较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影响,*低气温可降至0℃以下,长江以南多在-12~-6℃之间,南岭山地也可达-6~-2℃,冬季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较低。但夏季气温普遍较高,*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左右,有些地区超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大,绝对高温有时可超出40℃。该区有7~8个月的月平均温度≥15℃,有4个月的月平均温度≥24.5℃,无霜期大都在230~250d以上,南部无霜期长达325d。
华东地区年降水量约为800~2000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南岭山地降水量约为1400~2000mm,浙闽丘陵年降水量为1200~1800mm,江南丘陵1500mm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为1000~1200mm,江淮丘陵在1000mm左右。地形对降水具有显著影响,一般山地多于平原,如安徽黄山和屯溪,两地相距很近,而黄山的降水量(2263.9mm)比屯溪的降水量(1507.8mm)多大约700mm;而迎风坡又多于背风坡,如武夷山的迎风坡是全区降水量*多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mm。
(三)华东土壤特征
华东地区的土壤主要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和水稻土。
红壤多分布在500~900m以下低山丘陵。整个剖面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4.0~5.5)。表层有机质含量差异大,一般较低,在有森林植被的情况下可达4%~6%,森林被破坏后,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仅为1%~2%,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的地方,则不到1%。由于盐基大量淋失,钙、镁、钾、钠、磷含量很少,有效磷含量约为0.06%,有些地方甚至无速效磷。
黄壤多分布于海拔600~800m以上的山地,酸性强。由于黄壤所在地气候较红壤湿润,成土过程中黄化作用明显,在森林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可达5%~10%,钙、镁、磷含量也很低。
黄棕壤集中分布在江苏、安徽长江两岸的低山丘陵地区;在亚热带南部山地的垂直谱中,往往出现于黄壤带以上。
水稻土(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是人为耕种活动的产物,分布范围辽阔,遍及全区。
二、华东自然地理特点
(一)浙江省地理特征
浙江省,简称“浙”,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跨东经118°~123°,北纬27°~31°;东临东海,北与上海市、江苏省接壤,南接福建省,西与安徽省、江西省相连。浙江省陆域面积10.55万km2,海域面积26万km2。
该省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西部和南部的海拔较高,天目山、天台山、四明山、雁荡山几大山系贯穿全省,海拔一般在200~1000m,全省*高峰是西南部的黄茅尖(1929m)。浙江省地形复杂,为多山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hm2,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省*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浙江省是中国岛屿*多的省份,海岸线总长居全国*位。
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年日照时数在1100~2200h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100~2000mm之间。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低和*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因受海洋和东南亚季风影响,浙江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气候资源配置多样。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气象灾害繁多,是中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江苏省地理特征
江苏省,简称“苏”,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21°,北纬30°~35°。陆域面积10.72万km2,海域面积3.75万km2。
江苏地貌包含平原、山地和丘陵三种类型。其中平原面积占比86.9%,丘陵面积占比
11.54%,山地面积占比1.56%。全省93.89%的陆地面积处于0°~2°的平坡地中。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是全省*高峰,海拔624.4m。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海陆相邻,水域面积占16.9%。长江横穿东西433km,大运河纵贯南北757km。面积50km2以上的湖泊15个,面积超过1000km2的太湖、洪泽湖分别为全国第三、四大淡水湖。
江苏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江苏省地势平坦,一
般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该线以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该线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江苏省气候总体呈现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气象灾害多发等特点。
(三)安徽省地理特征
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省,西接湖北省、河南省,东南接浙江省,南邻江西省,北靠山东省,东西宽约450km,南北长约570km;总面积14.01万km2,土地面积13.94万km2。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m。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大。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全年无霜期200~250d,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mm,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四)江西省地理特征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处东经113°34′18″~118°28′56″与北纬24°29′14″~30°4′43″之间,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挨湖南省,北毗长江共接湖北省、安徽省,为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的中心腹地。全省总面积16.69万km2。
江西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平原占12%,水域占10%。东、西、南三面环山地,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平原。赣中南以丘陵为主,海拔一般200m,接近边缘山地部分的高丘,海拔约300~500m;其相对高度除南部在百米以上外,一般仅50~80m。丘陵之中,间夹有盆地,多沿河作带状延伸,较大的有吉泰盆地、赣州盆地。山地大多分布于省界边缘,主要有东北部的怀玉山,东部沿赣闽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脉,南部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西北与西部的幕阜山脉、九岭山和罗霄山脉(包括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成为江西与邻省的界山和分水岭。山脉走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体,控制着省内主要水系和盆地的发育。黄岗山(2160.80m,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为省内*高点,同时也是华东地区**高峰。江西省的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在16.3~25℃之间。赣东北、赣西北山区与鄱阳湖平原,年均温为16.3~17.5℃,赣南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