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慢性痛风石性痛风。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逐渐增多,形成突出于皮肤表面的黄白色结节。全身器官除脑部外,都可能有尿酸盐结晶沉积而形成痛风石。痛风石不一定疼痛,但最后可导致关节变形,影响外观及功能。
(5)痛风肾。痛风肾是痛风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之一,是由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所致,实际上包括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肾病两种病变。前者是指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问质所导致的病变,后者是指在肾集合管内有尿酸盐结晶沉积,比较少见,主要存在于恶性肿瘤、血液病等导致的急性尿酸生成过多和(或)尿酸排出过多的患者。两者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大类。原发性痛风除少数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体内某些酶缺陷外,大多都病因不明,并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症。继发性痛风多继发于白血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病I型等症。某些药物如呋塞米(速尿)、乙胺丁醇、水杨酸类及烟酸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痛风。此外,酗酒、铅中毒、铍中毒及乳酸中毒等也可导致继发性痛风。临床诊疗中习惯把“原发性”省略,我们通常所说的“痛风”一般都指原发性痛风。
痛风发病的主要诱因是暴饮暴食,尤其是大量食用富含嘌呤的食物。所谓高嘌呤饮食主要与食物中嘌呤的含量和进食的总量有关,如豆制品中嘌呤含量虽不是最高的,但如进食过多也会诱发痛风。因此,不管食物中嘌呤含量是多少,适度进食才能减少痛风的发病率。其他诱因包括酗酒、创伤、外科手术、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受寒、服用某些药物(包括长期应用利尿药、吡嗪酰胺、水杨酸类药物以及降尿酸药物使用之初等)、食物过敏、饥饿、关节局部损伤、感染、遭受湿冷、穿鞋紧、走路多等。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石沉积、痛风性关节炎等。症状为:突发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累及肢体远端单关节,特别是第一踱趾关节多见,常于24小时左右达到高峰,数日至数周内自行缓解。上述症状可反复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皮下可出现痛风石结节。随病程延续,受累关节会持续性肿痛,活动受限,出现有肾绞痛、血尿、排尿有结石、夜尿增多等症状。
痛风是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性疾病。调查显示,约10%~25%的痛风患者有家族史;在痛风患者的近亲中,患有高尿酸血症者可占10%~25%。这就是说,痛风是可以遗传的。痛风遗传缺陷的本质和其他遗传性疾病一样,主要是基因突变。基因存在于人的细胞染色体上,它携带有遗传密码,对蛋白质及酶的合成起控制作用,从而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痛风就是由于控制尿酸生成的一些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多。痛风的遗传方式一般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则为性联遗传,即x连锁隐性遗传。痛风是否是终身性疾病
痛风与糖尿病一样,属于终身性疾病。痛风属于遗传缺陷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与饮食中蛋白质含量、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就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而言,痛风还不能彻底根治。临床上对痛风的治疗既要及时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又要兼顾长期治疗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但是,痛风是一种可以被有效控制的疾病,关键是做到坚持不懈地自我保养,辅以合理的药物治疗,使血尿酸保持在正常范围,并使痛风发作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尽量延长痛风的间歇期,做到带病延年,与正常人一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痛风是一种代谢紊乱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因此对于家族中有痛风史的人,应注意患有痛风的可能。除先天因素外,后天的因素也对痛风发生有很大的影响,从各方面分析,以下人群容易患痛风:
(1)从性别上来说,男人比女人易患痛风,男女发病比例为20:1。而且,女性患痛风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绝经以后,这可能与卵巢功能及性激素分泌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2)从年龄上来说,年龄大的人比年轻的人易患痛风,通常痛风的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不过,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痛风正在向低龄化发展。现在30岁左右的痛风患者也很常见。
(3)从体重上来说,肥胖的中年男性,尤其是不爱运动、进食肉类蛋白质较多、营养过剩的人更易患痛风。
(4)从职业上来说,企事业干部、军人、教师、私营企业主等社会应酬较多和脑力劳动者易患痛风。
(5)从饮食上来说,进食高嘌呤饮食过多的人易患痛风,贪食肉类的人比素食的人易患痛风。另外,酗酒的人也易患痛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