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持有的地球观、资源观、环境观、世界观、发展观等重要和基本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也对以这些价值观为指导的行为后果和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而承载这些价值观的载体一直都是分布在现在所有学科中的知识,对承载这些价值观的知识,我们至今还缺乏认真、深入的反思和详细研究其与所承载的价值观的关系,而这样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现有教育体系内的哪些知识能承载对环境友善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哪些知识承载了相反的价值观?是否存在能承载对环境友善价值观的知识并未被纳入学校教育或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的事实?怎样通过调整、增加和重新布局学校中学科知识的分布来实现对环境友善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都要去思考的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课题。
国家环境教育课程文件的颁布
就现代意义的环境教育而言,我国已有30年左右中小学校环境教育实践经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环境教育逐步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发生联系,并在21世纪被纳入国家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2001年正式启动的新一轮教改,教育部基教司在2003年春秋季分别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简称《专题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简称《实施指南》)。专题大纲规定从1~11年级,每年有4课时独立的环境教育学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来完成,这是环境教育第一次以独立设课的方式进入正规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实施指南》又规定,环境教育在中小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习领域,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等多种方式实施。这意味着环境教育是新一轮教改中所需要的综合学习的载体之一,对于新一轮教改实践的推动,环境教育将会有其独特的贡献。
《专题大纲》和《实施指南》的颁布,是国家教育文件中第一次如此明确地作出有关环境教育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响应《21世纪议程》和《地球宪章》,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中有关教育承诺的政府行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