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隐秘的颠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42170
  • 作      者:
    唐文明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文明,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03-2004年度美国联合神学研究院(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at Berkeley)访问学者,2008-2009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著作还有《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2002),《近忧:文化政治与中国的未来》(2010),《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2012)。
展开
内容介绍
    《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牟宗三的以下著作:《心体与性体》综论部分、摄康德三书和新外王三书。更具体地说,本书主要研究牟宗三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和后来提出的两层存有论,以及他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为义理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等,主要内容包括他如何在融会儒家和康德的意义上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如何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为圭臬诠释原始儒家的思想并由此提炼出儒家精神的思想特质,如何在对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哲学和他所认为的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的进一步对照、比较中提出两层存有论,又如何借助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提出他的历史哲学,并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案等等。而牟宗三对宋明儒学的具体诠释,不是本书专门处理的内容,尽管在一些地方也论及他对宋明儒学的一些看法。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很有创新性,对号称难读的牟宗三先生哲学及其与康德哲学的关系有全面梳理,表明作者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都有相当的功底。作者的突出特色与主要建树是突破了当前学界对牟宗三先生哲学的研究,以更为广阔的学术视域,深化了儒学、中国哲学,推动了中国哲学与中西哲学互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对牟先生的诸种批评,很可能引起争鸣,将会活跃学界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郭齐勇
    
    作者对于各种相关文本(比如康德文本、牟宗三的著作、儒学著作等)和被评论者的学说非常熟悉,层层剥离,务求暴露牟学的哲理根基,所以思想追究和挖掘的力度相当大,下的结论都基于详审的考察,处理和旁通的大都是些中西哲理比较中的要害问题。至于书中所论证的观点,从总体看,我认为是站得住脚的;在具体的观点上,我不见得同意所有持论,但作者下的重要结论几乎都是持之有故的。此书的发表会激发学人们对新儒家的再思考,以及对于在当代和未来有生命力的儒学哲理的更热切的期待。
    ——张祥龙
展开
精彩书摘
    进一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在孔子“仁者爱人”的教导中,仁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普泛的爱呢,还是说在爱者与被爱者之间具有某种特别的关系?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则是,仁爱的施为是指向某些特殊的人呢,还是指向全人类乃至宇宙中的万物?我们将思绪驻留于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上,最能彰显孔子仁教的精神特质。孔子所说的仁爱虽然可以推广到全人类乃至宇宙万物,但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普泛的爱,而是建立在爱者与被爱者的特殊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有差等的爱。换言之,仁爱有差等但可博施于众。
    要更明确地理解这种有差等的仁爱,必须引出人伦观念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在由孔子开创的、以儒命名的教化传统中,事亲往往是师长教育弟子为人处世、培养仁德的首要的实践教导,而仁往往也被直接关联于事亲。孔子曾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孟子也曾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从事亲的实践教导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要真正领会孔子的仁,绝对不能脱离人伦的背景。如果说仁意味着人人皆有的一种卓越能力的话,那么,人伦就是仁的能力施为、发用的坚实地基。质言之,仁并不是无差别地指向所有人的一项绝对命令,而是基于本真的人伦之理的一种美德。孔子曾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礼记·中庸》)其实是非常清楚地表明了美德与伦理的关联:没有美德,人伦之理无法实现;没有人伦之理,美德将失去目标。与这一点相关的是仁与孝的关联。《论语·学而》中有这样的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弟子有若所说的这段话和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其中,事父兄之孝悌被认为是为仁之本。因此,如果说“仁者爱人”是就仁的表现而言的话,那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仁爱是基于人伦之理的爱。我们知道,宋儒正是为了彰显儒家之仁爱与佛家慈悲之爱的区别而将仁解释为爱之理,或者说以性与情的关联和分别来说仁与爱的关联和分别,因为站在儒家立场上看,慈悲之爱虽然在表面上立意超迈,但却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用朱熹《中庸章句序》中的话来说是“弥近理而大乱真”。
    ……
展开
目录
引言
道德的化约
一 自律与为他:对儒家思想的道德主义解释
二 周人的忧患意识与敬德思想是道德突破吗?
三 孔子的仁教是道德之教吗?
四 孟子的性善论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吗?

自律的挪用
一 儒家伦理精神与自律道德
二 孟子论“仁义内在”
三 “仁义内在”与自律道德
四 儒家伦理:美德还是律法?

良知的僭越
一 实践理性充其极与儒学的历史性开展
二 心性与本体
三 智的直觉与物自身
四 圆善与圆教

历史的嫁接
一 中国问题关切之下的道德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
二 历史哲学的概念与意义
三 良知、历史与完善
四 儒学的第三期开展与良知坎陷说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