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得之学”的主体哲学
“自得之学”是白沙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主体的自立。“自得之学”经历了从“未得”到“有得”的过程。所谓“未得”是心与理未能合一,所谓“有得”是心与理实现了合一。白沙心学“自得之学”所提出的主体表现为“虚明静一者为主”的主宰之心,“心居万物之上”的本体之心,“自然之乐乃真乐”的境界之心三种含义。白沙心学“自得之学”的“自得”是心自得于道,自得于理,从而实现心无内外,理无内外,心与理合而为一。白沙心学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思想跨越本体论与宇宙论两个层面:心是本体论层面的本体之心,也是宇宙论层面的主体之心;理是本体层面的形而上的本体,理又下落到宇宙层面而成为物理与性理。白沙心学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合一,主要指的是宇宙论层面的心与性理的合一,即个人与社会规范的合一,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白沙心学宇宙论层面的心与理合-。思想是对程朱理学“是外非内”与陆九渊心学“是内非外”的心理分裂为二思想的批判与创新,白沙心学不是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调和与折中,而是明代理学向心学文化转向中出现的一条新的心学思想路线。“天地间一气”是白沙心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它是白沙心学“心无内外,理无内外”思想的宇宙论依据。白沙心学认为宇宙间存在的是物质性的气,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理是气之理,理是气的运动变化规律。白沙心学的理气关系,改造和纠正了朱熹理学宇宙论层面的理先气后、理主气从的理气关系,对明代的气本论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从“未得”到“有得”
明末著名思想家刘宗周在论述白沙心学思想时指出:“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门开户,超然不凡。至问所谓得,则日‘静中养出端倪’。向求之典册,累年无所得,而一朝以静坐得之,似与古人之言自得异。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不闻其以自然得也。静坐一机,无乃浅尝而捷取之乎!自然而得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圣人也,不闻其以静坐得也。”①刘宗周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白沙心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自得之学”与“自然为宗”,而且还指出了白沙心学所说的“自得”的主要含义和“自得”的根本方法,以及陈白沙“自得”与中国传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自得”的根本区别。刘宗周对于白沙心学“自得之学”的含义及方法的分析是十分中肯的,但语焉不详。陈白沙在其诗文中多次提到“自得”的概念,并从多方面分析了“自得”的含义。我们根据陈白沙对于“自得”的论述,阐述白沙心学思想中“自得”的含义。
-何谓“自得”
刘宗周论述白沙心学“自得之学”思想时,认为“自得”之含义就是“静中养出端倪”。“至问所谓得,则曰静中养出端倪。”②至于端倪是什么,刘宗周的解释有点模棱两可。“静中养出端倪,不知果是何物。端倪云者,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毕竟不离精魂者近是。”③刘宗周认为,陈白沙所说的端倪是人的思维器官心可以比拟与模仿的,而不是人的感觉器官口可以表达的精神性的东西。这种近似精魂的精神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刘宗周却没有具体地说明。我们根据陈白沙关于“自得”的言论,认为白沙心学的“自得”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