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朱熹与经典诠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86680
  • 作      者:
    林维杰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林维杰,台湾彰化人。台湾东海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at Bochum)哲学博士(2000年)。曾任教于台湾南华大学哲学系,现任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学与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长为诠释学、儒学与跨文化哲学,尤其关注中国儒学的经典诠释问题。除了本书所论的朱熹学之外,也留心研究宋明理学整体在解经议题方面的诠释学内容,提出了象征与譬喻、自主与依他、伦理学与认识论的诠释学区分。
展开
内容介绍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朱熹与经典诠释》是林维杰先生在德国波鸿大学留学期间的研究成果,是一部从诠释学观点探讨朱子解经思想的著作。除了“导言”之外,全书共有九章,分属四个部分:意义论、方法论、工夫论与转向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严格说来,施莱尔马赫与朱子在主观面与客观面的对比其实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对称:此不对称倒不是强调朱子论《论语》的心灵与文本两面中,缺乏施莱尔马赫之由心理与语言而建立的循环操作(但须指出的是,朱子在《读书法》与解读《孟子》中,也初步涉及了语言层面的脉络性与循环性),而是首先在于“语法成素”侧面。
    简单来看,施莱尔马赫的“语法侧面”谈的就是语言。语言以及充分的语言“知识”是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与朱子就不同文本的相互解释以及这些解释中所涉及的“理一分殊”原则,确实有其论述上的差异。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对称性带来的差异,突显了朱子在经文互解中所关连到的“理”脉络(即“理一分殊”纯然作为文本的诠释“原则”)其实欠缺一语言的“知识脉络”。施莱尔马赫把“语言”面向极度延伸到“时间”范畴(语言的历史既成与未来发展),并由此而拓展语言知识。面对这样的拓展与延伸,朱子“理一分殊”的难题正如张岜将的研究所指出的,缺乏对经典彼时语言之原则性的重视。“理一分殊”建构的是义理脉络而非文理脉络。文理脉络要求的是意义与意旨,因而需要更进一步要求对文字知识的训诂与考察,从而以一较为充分而完整的语言知识作为意义解释的基础.才可进而顺畅义理脉络(朱子确有这方面的大量说明,但并不在理一分殊原则的范围内)。相反来说,缺乏语言知识,文理即不甚可靠,不可靠的文理无法支持大规模的、义理之间的整合。如果这种整合不可行,“经文互解”即不可行。
    其次,施莱尔马赫的“心理侧面”之操作,乃是要求理解与掌握作者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的知识,并由此知识的“生命强度”转而要求读者与原作者之间进行一种“生命的等同化”,同情、共感与分享皆由此而来。此大致上仍类同于朱子之以心比心强调诸主体之间的相互比配--尽管此诸理解主体需要进一步跨越到道德生命,正如施莱尔马赫的心理主体也需要扩张到历史生命。不过以心比心的范围在于文本,心理的重构(特别是外在生命)则往往广至整个时代与文化。这种范围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朱子之诠释主体之间的沟通限度(文理脉络之不足),而须转向以义理脉络来弥合这种限度。
    ……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言
一、诠释与诠释学
二、学界研究成果
三、本书各章内容略述

意义论
第一章 物理与文理——格物穷理与读书穷理的关联
一、前言
二、理气问题与理一分殊
三、格物穷理
四、读书穷理
五、自然与文本
第二章 文理与义理——经典诠释中意义与真理的交涉
一、前言
二、两种研究取径
三、文本与作者的诠释学关系
四、作者意向与文本意义
五、意义的表现与理解
六、意义、意向与真理的关联
七、总结

方法论
第三章 诠释与方法——《读书法》中的诠释学意涵
一、前言
二、《读书法》的诠释学身份定位
三、《读书法》论读书态度与原则
(甲)态度:以物观物、虚心与切己
(乙)原则:转化态度
四、《读书法》论方法
(丙)方法:熟读与循环阅读
五、方法与人文科学
第四章 以心比心与经文互解——论《论语》的理解态度与解释策略
一、前言
二、《论语》的诠释学问题性
三、理解态度:以心比心
四、解释策略:经文互解
五、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构想以及朱子的难题
……
工夫论
转向论
结语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