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地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①。也有学者认为“一般而言,有效教学表现出具有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充满热情、促进学生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以及激励学生等九大共同特征”②。我们认为美国学者安德森等人在《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提出的观点对我们教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更有启发意义,“有效教学必须回答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你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学自标)?第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三,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结果评估)?”-什么是有效学习?
我们所认为的有效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认知策略和方法重构经验,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性与有意义联结,在提升原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能力。
在我们看来,有效学习是学习在效率、效果与效能三个维度上的统一。《辞海》对“效率”与“效果”的解释是:效率是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或者一种机械(原动机或工作机等)在工作时的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效果是指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或者在哲学上与“动机”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③因此,有效学习首先具有“高效率”的特征。学生能够顺畅提取旧有的信息和经验,程序化建构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高“比值”。其次,有效学习又是“高效果”的。这种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定向,学生通过恰当的自我调节,能够合理运用认知策略,使“动机”逐步转化为真实情境下对他们来说具有确切价值的知识累积与经验建构。最后,有效学习还是“高效能”的。我们所谓的效能是指学习对学生潜在的有利作用和价值。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学习的情境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有效学习的情境性与社会性(正如上文德里斯科尔的学习原理指出的)使学生形成潜在的良好的认知习惯和知识获得策略,这种潜在的作用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新的学习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促使知识的有效远迁移。
因此,追求效率、效果与效能之间的统一在教学上具体地表现为:在学习速度与发展学习潜力之间,在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在形成知识系统与创新能力发展之间,在课程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在实现学科知识目标与获得学习体验之间寻求平衡一致与完美统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