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25152
  • 作      者:
    刘彭芝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组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彭芝,女,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大学研究员、博导;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做数学教师,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她的学生曾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银牌,400余人在全国、北京市数学竞赛中获奖。     做人大附中校长,她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把人大附中办成世界一流学校。上千名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艺术团、足球队、围棋队、国际象棋队等多次获得世界、全国比赛的冠亚军;每年数百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人大等一流大学。     她致力于促进教育均衡,让优质教育辐射到更多地区,变“独善其身”为“兼济天下”,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杰出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她参加过温总理召集的教育座谈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她被聘为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主持人、北京市普教系统先锋校长培养基地主持人;被聘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咨询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刘彭芝同志是我所尊重的一位有见识、有影响的校长。她在中学从教40多年,任校长10多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学校领导工作中,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建树。《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讲述了一个教育家成长的历程,在其即将出版之际,我很高兴写上几句话。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和坚持教育家办学,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时代的教育家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成长的路径在哪里?如何发挥教育家办学的示范效应?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读了《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人大附中的创新之路揭示了这样的规律:突破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追求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压力能创新,理想能创新,激励能创新,实践能创新,执著能创新,卓越能创新,完美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时时能创新,人人能创新……回首过去,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仍然站在创新之路的起点。我赞同哈佛大学教授泰德·里维特的观点:“成功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愿放弃长期以来的成就。没有创新,成功就有可能成为失败之母。”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如何在融合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创新,走出一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之路,这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思考这个课题,我是千千万万个探索者中的一员。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追求教育理想,坚持教育创新,注定要承担风险,遭遇阻力,走一条艰难的荆棘之路。因为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要经历生产的阵痛——你会遭受打击和猜忌,遇到不解和嘲讽,还可能蒙受冤屈和误解;你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重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代价。只有把教育当作事业,才能持久创新,执著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时代发展到今天,基础教育有了新的内涵。过去,我们讲基础教育,是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的;现在,我们讲基础教育,是相对于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世纪而言的。21世纪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和流动的时代,这要求人在一生中要对自己的工作及生活方式作出选择,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断。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当代学生应当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兴趣和尊重,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作出明智的选择,能够“知取舍进退”,并发展自己的潜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未来”不仅指的学生个体的人生的未来,也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的未来。     我们习惯于把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在“打好基础”,什么是基础?我们常常把它具体化、短期化了。所谓具体化,就是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主要是指那些要参加考试的、知识性强的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或者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如计算机等。而所谓短期化,是指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比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在考试成绩的提高;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对准文明行为;把体育、美育的成功归结为参赛得奖;把教育质量等同于升学率等。如此定位的结果,将导致中小学教育渐渐偏离和丧失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谈的问题很多,我只强调三点:     一是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核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本事、靠得住”。“有本事”好理解,什么是“靠得住”?就是有伟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能将自己的本事用于服务祖国、造福人类。毫无疑问,素质教育要培养“有本事、靠得住”的人才,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肯定不行。     二是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过去的中学教育,太强调学生的共性,这是片面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如果一味强调张扬学生的个性,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人没有个性,社会就缺乏创造力;如果人没有团队精神,国家就是“沙聚之国”,缺乏凝聚力。孔子讲理想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什么叫“和而不同”?就是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团队精神,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中学教育要培养的就是“和而不同”的人。     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一定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在挖掘每个学生潜能的同时,注意对部分超常学生的培养,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既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才是真正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但我们对全面发展不能作机械理解,它与一所中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不矛盾,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中学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特色。     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我们重点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在中小学教育中,要看到并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年龄越小就越难做到。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事实上,哪怕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其实也已经具有主动性。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和能动的发展,使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悦、精神的满足和能力的发展。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动、自觉、自主地规划自身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潜在性”是指教育者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教育在学生多种潜在可能向现实发展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会对学生变化发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而不会把学生看死、定型;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创造各种条件,搭建各种平台,努力发掘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发展潜能。     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那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但在我们这个强调集体和同一性的社会,要真正将学生看成有差异性的独特个体,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对学生,就是对成年人,我们都习惯了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其背后的理念就是我们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可是差异性确实是存在的,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能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刘彭芝教育思想 一、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一流中学是一流大学的基础 四、德育是教育的“大道 五、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六、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七、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元气 八、校长是学校的领跑者 九、激活每一个细胞 十、创造教育点燃智慧之火 十一、体育、美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十二、超常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十三、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助跑器 十四、教育需要世界眼光和人类意识 十五、学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 将人大附中办成一所世界一流中学是我毕生的理想——敬一丹采访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实录 追求卓越——李小萌专访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第二编刘彭芝教育思想研究 以整体优化推动科学发展——刘彭芝校长教育哲学的魅力 一个献身教育的人 学校的活力源于对每一个体的生命力激发 刘彭芝教育思想的美学底蕴 试论刘彭芝教育与管理思想体系 第三编 中外人士对刘彭芝的评价 教育专家眼中的刘彭芝 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刘彭芝 教育同行眼中的刘彭芝 国外校长眼中的刘彭芝 第四编 关于刘彭芝的评论、回忆和报道文章 推荐一本顶好看的书——《人生为一大事来》 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人大附中 我和刘校长一起干 我的老师刘彭芝 刘彭芝:把教育使命写进我的生命 刘彭芝:行者无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