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生存是蕴涵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具有自我批判与超越精神的人学理论,它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以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为主旨,围绕人自由自觉的生存目标,把人的研究置于生活境遇之中,从人的感性、超越与现实的结合上理解、确立人性,使人真正走向自己,回归人的实践的属人本性。<br> 生存意味着生命存在的展现、开拓与创新,意味着人性异化的真切呼唤,同时也意味着人对自身境遇及活动的追问与反思。人的生存境遇既不是预定的、凝固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是人在现实的感性活动和历史过程中生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存在境遇、不同的生存结构,形成并造就不同属性的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和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那么,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可以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之主体、自为的存在,正如在现实中,他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对这种存在的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属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人的生存活动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整体性,它是主体与类主体两个生存维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对自身生存的高度自觉集中体现在生命活动的理论阐释与自我批判的活动中。人的个体生命,人的自我生存,以及人的自我实现,都是人自由自觉的自我超越结果。人类社会对自身生存观念的重大转变是从对动物性的生存观念的批判开始的,通过对绝对占有的物欲生存观、片面发展的异化生存观的批判,逐步发展到升华生命存在的意义与质量,协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和谐发展的属人的生存观。现实中的人始终是未完成的、不断变化的、“在路上”的人。人的生存境遇是人之自我实践的结果。<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