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同情教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12732
  • 作      者:
    左群英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同情及其与之相关的话题也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也越来越对浮华背后的社会冷漠给予了深切的忧虑和热烈的讨论。左群英的《同情教育论》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以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儿童生活中普遍而又被严重忽视的同情现象和儿童的复杂体验进行了教育学指向的较为深入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让儿童学会同情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尝试提出了改革教育的思路和路径。
展开
内容介绍
  《同情教育论》主体内容包括“绪论”、“直观现象”、“追问本质”、“教育何为”和“结语”五部分。左群英的《同情教育论》绪论部分主要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即首先对本书的核心概念“同情”进行解析,然后对这一研究主题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证,最后对本书采用的教育现象学研究范式和具体方法进行说明。“直观现象”、“追问本质”和“教育何为”分编逐一呈现,第一编从儿童真实经历的同情故事出发,以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儿童生活中的同情现象和儿童对同情的复杂体验进行描述和分析,第二编通过以文化传统为参照审视生活现象,对儿童同情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儿童失落同情的深层原因进行追问,对“什么样的同情才是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第三编以前两编为基础,立足现象学分析和理论审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框架提出“教育何为”。结语部分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力图再次强调全书的宗旨:让儿童学会同情,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展开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同情的概念解析
第二章 同情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同情研究的理论意义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小结
第二节 浮华背后的困惑:同情的当代症候
一、冷漠——必需正视的社会问题
二、同情——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三章 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方法论
第二节 基本操作
一、“面向事实”,搜集资料
二、解释现象,提炼主题
三、反思教育,写作文本

第一编  直观现象
第四章 儿童同情的失落:未来社会的现实危机
第一节 同情:儿童生活中一个普遍而又被忽视的现象
第二节 儿童同情面面观
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二、“残缺”的同情
第三节 儿童同情的失落:一种“正在进行时”
第五章 普遍旁观:儿童同情失落的社会陷阱
第一节 普遍旁观: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 普遍旁观的原因透视
一、消费主义时代中的道德冷漠
二、“苦难饱和”后的“同情疲劳”
三、“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
第三节 普遍旁观的道德审视
第六章 竞争主义的幽灵:学校教育的“落井下石”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的考试竞争
第二节 竞争主义下的“弱势群体”
第三节 竞争主义:儿童同情发展的“隐形杀手”

第二编  追问本质
第七章 同情的群体起源和进化
第一节 同情的生物性起源
一、社会本能:同情的起源
二、社会本能的自然选择进化历程
第二节 同情的道德进化
一、同情范围的扩大
二、道德价值的提升
第三节 歧路丛生的同情进化之路
一、复杂的人性
二、“沉沦”的“常人”
第八章 儿童同情的个体发展
第一节 同情的结构性要素
一、同情情感
二、同情认识
三、同情意志
四、同情行为
第二节 儿童同情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文化因素
三、个体实践因素
第九章 同情的“感情色彩”和基本德性
第一节 同情的“感情色彩”
第二节 同情的基本德性
一、仁爱
二、节 制
三、勇敢
四、公正

第三编  教育何为
第十章 家庭教育:儿童同情成长的摇篮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三大特性
一、在教育阶段上,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
二、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情感性
三、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家庭教育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教育”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现实拷问
一、家庭教育实践的“去道德化”
二、家庭德育研究的边缘化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关键
第一节 教育即耕种:教育在儿童同情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一、儿童的同情发展离不开教育
二、教育只是儿童同情发展的支持性条件
第二节 教育即关心:同情教育的内涵规定
一、同情是以关心为核心的一种关系
二、“仁者爱人”和“以德报德”
第三节 教育即生活:同情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就是实践的
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生活的就是自然的
第十二章 社会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用语溯源
二、“社会教育”概念界定
第二节 社会教育何以必要
一、社会具有教育性
二、教育具有社会性
第三节 社会教育如何实现
一、“新民德”:培养具有同情道德的“新民”
二、重塑文化:建设具有“人情味”的社会
三、改革教育: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生态体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儿童同情体验故事文本写作指导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