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中的修辞:从荷马史诗到两汉经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90380
  • 作      者:
    程志敏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荷马史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这两万八千行古奥典雅的诗行是西方文明不绝的源头
    ——形而上学就是最高、最大的智慧吗?让我们远离亚里士多德,回到哲学开端之处……
    ——两汉经学,春秋大一统,以“道”为统摄的完整体系为歧路彷徨的时代寻找路标,真的就是在说汉武帝与董仲舒吗?
    ——束子疗治时弊,王学立乎其大,朱王相契于国朝事业大有其用学者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古今一也。
    从荷马史诗到两汉经学,从城邦与人到朱王相契,作者贯通中西与古今,沉思学术与政治。
展开
作者简介
    程志敏,1968年生,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西南政法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中的修辞:从荷马史诗到两汉经学》围绕政治哲学和它的古典源头展开论述。涉及从荷马史诗到中世纪哲学,从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的诸多主题。
    从荷马史诗到两汉经学,从城邦与人到朱王相契,作者程志敏贯通中西与古今,沉思学术与政治。
展开
精彩书评
    尝观当世儒先论学,初非甚异,只缘自视太过.必谓他人所论一无可取,遂致各立门户,互相非毁,使学者观听惶惑,不知所从、窃意莫若凭视彼己,公听并观,兼取众长以为己善,择其切于已者,先次用力,而于其所未及者,故置而两存之
    ——朱熹《答林叔和》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个现实,即人在认识上必然存在的“以偏概全”和“刻舟求剑”的痼疾,对于哲人来说,又有两层含义或者两种要求。
    其一,既然人性有差,那么哲人就必须从这个有着各种各样缺陷的人性论出发,并根据这个特点来制定教育民众的方针--哲人的使命止在于教化民众,但又不能彻底动摇普通大众的生活根基,义由于那些赤裸的真理容易伤害到民众的生活感觉,使其正常生活难以为继:哲学研究的极端性与日常生活的中庸特性可谓格格不入,因此,真理必须包裹起来,这种包裹的方式就是“修辞”。阿尔法拉比在这里虽然没有谈到普通人这种认识上的特点以及与修辞的关系,但他在其他地方(比如《高尚城邦》)也谈到了使用修辞以保护普通民众的必要性。①
    其二,这对哲人的自我保护来说,也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换言之,所谓面对人的认识上的这种惯性,其意无非是说:哲人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缺陷来保护自己。那些聪慧的人,也就是哲人,熟知人们在认识上的这种自然倾向,于是便故意虚虚实实地利用它来完成至少两个方面的“保护”,一是保护民众不受哲学伤害,二是保护哲人不受民众伤害(此外还为了保护真理不被误用,详下)。至于哲人为什么要这样修辞,我们马上就会谈到。这里暂时只涉及到哲人对这种现实的利川:哲人有时候通过反复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某种特质,好给人们留下如此这般的印象。而当情况紧急而必需的时候,哲人会突然转变行为方式,这时候民众会根据以前的先入之见,依然按照以前的模式来判断,那么,哲人就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哲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说他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的?这就涉及到修辞更为根本的依据了。
    第二,政治哲学依据。
    ……
展开
目录
奥克阿诺斯的不绝源泉
附录:批评文选
从神话到哲学
什么是智慧
附释:无谓的智慧
历史中的修辞
《厄庇诺米斯》的真伪
中世纪研究的危险
阿尔法拉比与亚里士多德
阿尔法拉比的修辞
两汉“今古文之争”浅解
作为政治哲学的解释学
附释:文字与解释
朱王相契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