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内向指标: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意义理论研究:a theory of meaning apporached from Kant's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4334
  • 作      者:
    陈杰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内向指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意义理论研究》以康德的二元批判哲学为进路,对语言意义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区别于以往意义理论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限定摹状词、专名和指示词进行了例示说明。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杰,男,1979年生,浙江湖州人。200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2005、2008年先后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哲学,发表论文数篇。现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内向指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意义理论研究》首先对诸多传统的意义理论进行了回顾与介绍,以“经验论”和“理性论”之争为历史背景,考察了“语言意义问题”的性质、由来和地位,揭示了传统的意义理论似乎都是经验论在语言/意义领域的延伸与表现,强调的是语言与现实世界(经验)之间的联系。
  然后,作者对康德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起源、意义及其关键思想进行了论述,指出康德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对经验论和理性论两者矛盾的统一与批判,不仅成功地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形而上学知识,而且还对科学知识作出了合理的说明。其中,作者分别论述了康德关于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的三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三分,以及主体、现象和客体的三分,指出康德哲学中的判断形式似乎可以化约为分析判断本身,而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似乎可以化约为空间本身。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性质
  本书是关于意义的哲学研究(theory of meaning),而不是关于意义的语言学研究(semantics)。
  意义的语言学研究是指对使用语言符号体系所表达的意义作出的考察,属于符号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符号学考察的是符号以及符号所代表的对象——能指(signitier)与所指(signifi6)(Saussur?e,1959)——之问的关系。比如,红斑意味(mean)着孩子患了皮疹,工地上挂着红旗意味着正在施工或处于危险,绿灯意味着通行,红灯意味着禁行等等。而语义学是通过语言来研究人们传递的意义,即词义和句义。一般而言,语义学认为语言/符号与对象/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间接的关系,可由“语义三角”来表示(Ogden andRichards,1989)。也就是说,思想/指称(Thought/Reference)与语言/符号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当我们在言说时,我们所用的符号一部分是基于我们所作的指称,一部分是基于社会和心理的因素(我们进行指称的目的,以及于人于己的效果)。因此,当我们听到所言为何时,这些语词或语句就使我们作出了相应的指称或是获得了一种类似于说话者思想及其表现(也就是指称本身)的认识。同时,思想/指称与所指(referent)之间也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或直接——比如我们想起看到的某种颜色。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性质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大纲

第二章 意义理论综述
第一节 “意义”的意义和“意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对主要意义理论的介绍和批驳
一、意义的观念论
二、意义的指称论
三、意义的使用论
四、意义的可证实性论
第三节 意义理论的哲学倾向之争

第三章 意义研究的另一种哲学前提——经验论与理性论融合的康德批判哲学
第一节 康德的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的起源及其意义
第二节 康德的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关键思想
一、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三分
二、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分
三、主体、现象和客体三分
第三节 对康德关键思想的重新阐释——“批判”的批判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意义的内向指称(1)
第一节 知识、语言和意义
第二节 知识的对象
第三节 语言的范畴
第四节 意义的范畴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意义的内向指称(2)
第一节 以限定摹状词为例
一、归属性、指称性和确指性、偏指性
二、此论证的前提(1):限定摹状词的内向指称及其簇模型
三、此论证的前提(2):其他
四、结语
第二节 以专有名词为例
一、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及其问题
二、修改了的历史因果理论及其问题
三、专有名词的内向指称
四、结语
第三节 以指示词“我”为例
一、丹尼特(DDennett)的钵中之脑
二、普特南(HPutnam)的钵中之脑
三、“我”的内向所指
四、结语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