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出现为学校教育作准备的倾向,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出于对第一种倾向的纠正。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在实践中往往全然忽视社会的需要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使幼儿本可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增加和培养,本可以得到进一步开发的智力、兴趣没有得到开发。作为对这种倾向的反动,为学校教育作准备的思想和实践便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欢迎。<br> 然而,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导致了一种对社会和个人都不利的后果——忽视了完善人格、培养丰富的人性这一教育的永恒价值,在“为了国家利益或经济利益”的口号下,儿童被用来演绎成人所描绘的蓝图,忽视了儿童个体的需求和能力倾向以及由此付出的牺牲童年生活的代价。<br> 第三种倾向是对第二种倾向的否定,充分肯定学前生活的特殊价值,强调个体的发展和人性的完善。在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求方面与第一种倾向是相同的,但并不是简单地回到第一种倾向,并不否认幼儿教育为未来作准备,而是力图融合前两种倾向中的有价值的部分。这种融合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也是许多国家的许多幼教界人士在经历了前两种倾向的反复后所追求的。特别像日本这样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苏联这样曾经是高度集权、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试图纠正幼儿教育曾经走过的两种极端。面对21世纪的社会,日本1989年颁布的《幼儿教育纲要》,把幼儿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超越了幼儿教育为学校教育作准备的狭隘意义,而又将幼儿教育同个人的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关于终身学习的思想本身是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利益出发的,包含了个人终身不断地人格完善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两方面的目的。幼儿教育被置于终身学习体系之基础位置,这就确立了幼儿教育自身的独特价值——为终身的人格完善和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奠定基础,这个基础不单指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产生这种欲望和兴趣的,充满自主探索、学习、创造之乐趣的体验。<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