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43041
  • 作      者:
    裘指挥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是在本人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研究的选题来源于幼儿园社会规范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因为当我投身于幼儿园生活实践时,我发现“混淆各类规范的功能和规范范围”、“侵犯幼儿个人领域”、“规范价值诉求的工具性和滞后性”、“忽视规范的建构本质”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前台”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后台”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研究从理论根源上进行探寻,从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规范的合理存在应是“形式”、“实质”与“实践”三位一体的合理性存在。这为分析幼儿园规范教育的合理性提供了有机的理论框架,即合理的幼儿园规范的应是“形式合理、实质合理和实践合理”三者的有机统一。形式、实质合理关注规范的意识、静态层面,而实践合理关注规范的实践、动态层面,形式与实质合理在实践合理中达成了有机结合。
展开
精彩书摘
    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形成群体意识,促进社会性发展和良好的个陛品质的形成。①刘焱(1999)认为,常规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②<br>    从以上几种观点中可以看出,对幼儿班级规范的价值定位可以从工具性和目的性两个层面进行,这为我们进一步分析规范的价值提供了良好的视角。但美中不足的是,以往研究较为注重的是规范的工具性价值,如规范的秩序、约束、保障班级活动正常运转等功能。对于规范自身的教育(目的)性价值虽有涉及,但重点强调的是幼儿集体意识、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培养,而规范对培养幼儿的自主、平等、互惠、权利、正义等价值理念的功能却受到忽视。同时,以往关于影响幼儿班级规范价值定位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如规范价值定位的理论论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具有的层次性等就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这势必影响幼儿班级规范的价值定位。因为从规范价值定位的理论依据看,要求我们从当代社会所需求的“小公民”素养、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身心需要等视角对规范价值进行思考;而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层次性,是因为幼儿利他的道德品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较高的层面,它的发展要以幼儿基础性的合群素质和能力,如轮流、分配、合作、表达、协商等为基础,否则,势必造成规范价值目标拔高现象。又如,在讨论幼儿班级规范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幼儿班级的独特性进行研究,因为,幼儿班级与正式的社会团体的高组织性不同,它是一个非科层管理的、注重情感的、强调幼儿参与自治的、保教结合的生活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幼儿同伴间对称性的、平等的交往是主导型交往,因此,互惠平等与自由的必定成为班级规范价值诉求的主流。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第一节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合理性问题的凸显<br>一、形式层面:规范类型缺乏划分、表述不合理<br>二、实质层面:规范价值诉求的工具性及对个人领域的侵犯<br>三、实践层面:忽视规范协商生成的特性<br>第二节 关注的视阈和框架<br>一、以往研究的反思<br>二、方法和结构<br><br>第二章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合理性的分析框架<br>第一节 合理性及其范畴<br>一、合理性的内涵<br>二、合理性的范畴<br>第二节 幼儿班级规范的合理性分析<br>一、幼儿班级规范的合理性内涵<br>二、幼儿班级规范的合理性分析框架<br><br>第三章 构建与规范类型相适应的教育<br>第一节 幼儿班级规范类型划分的必要性<br>一、从几则“违规”说起<br>二、“混淆”规范类型<br>三、“单一化”的反应<br>四、规范教育实效低下<br>第二节 幼儿班级常规的类型划分<br>一、规范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br>二、班级规范的具体划分<br>三、规范间的相对独立性和关系<br>第三节 幼儿与教师对各类规范的理解和反应<br>一、幼儿对各类规范的理解和反应<br>二、教师对各类规范的反应<br>第四节 构建与规范类型相适应的教育<br>一、做出与规范类型相适应的反应<br>二、生成与规范类型相适应的课程<br><br>第四章 规约的限度与幼儿个人领域的形成<br>第一节 个人领域的界定及其特性<br>一、个人领域的界定<br>二、个人领域的特性<br>第二节 幼儿个人领域受侵犯现象之透视<br>一、幼儿个人领域受侵犯的现象<br>二、幼儿个人领域受侵犯的缘由分析<br>第三节 幼儿与教师对个人领域的理解和反应<br>一、幼儿对个人领域的理解<br>二、幼儿和教师面对个人事件的反应<br>第四节 规约的限度与尊重幼儿的个人领域<br>一、凸显幼儿的个人领域<br>二、监督的需要与幼儿个人领域的形成<br><br>第五章 自由与平等、秩序与效率的价值诉求<br>第一节 透视规范价值诉求的不合理现象<br>一、价值诉求的工具性<br>二、价值诉求的滞后性<br>第二节 规范价值诉求的理论依据<br>一、社会层面:“小公民”素养的要求<br>二、幼儿层面:身心需要的满足<br>第三节 规范的目的性价值:自由与平等<br>一、目的性价值:自由<br>二、目的性价值:平等<br>第四节 规范的工具性价值:秩序与效率<br>一、工具性价值:秩序<br>二、工具性价值:效率<br><br>第六章 班级常规制定中的幼儿参与<br>第一节 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前提性分析<br>一、作为生活共同体存在的幼儿班级<br>二、规范生成的建构性本质<br>第二节 幼儿参与班级规范制定的实践探索<br>一、三类班级中幼儿参与的分析<br>二、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指导策略<br><br>第七章 规范协商生成的博弈分析<br>第一节 共同参与的博弈<br>一、博弈论的视角<br>二、博弈论的内涵<br>第二节 规范协商生成的博弈分析<br>一、互惠的规范价值定位<br>二、规范协商生成的前提条件<br>三、规范协商生成的路径分析<br>第三节 规范博弈生成中的教师指导<br>一、“行为窗”与问题归属<br>二、规范协商生成中的教师指导策略<br>参考文献<br><br>附录<br>附录1<br>附录2<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