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前现代性的合理性基础:客观理性
二、中世纪教育的合理性在于合乎理性化身的上帝
在欧洲中世纪,以基督教为独尊的意识形态处于人的精神和行为的绝对支配地位,是人们的精神和行为的靠山;同时,也是人的精神和智力的监牢。在整个中世纪,社会生活高度宗教化、神学化。这时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高度宗教化、神学化的,教育的合理性基础在于合乎客观理性,在于合乎理性化身的上帝。这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集中体现出来。
在教育目的上,中世纪教育的人生取向是为了人的来世,而不是为了人的现世生活。例如,基督教神学家杰罗姆(Jerome)明确指出,全部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使上帝所赋予人的神性得到发展,从而净化人的灵魂,使灵魂得到拯救。再如,阿奎那(Thomas Aguinas)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培养人性,进而在人心中培养人对上帝的虔诚、敬畏和信仰,使人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从而自觉地捍卫基督教教义。他们都认为爱上帝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热爱上帝的感情、信仰。而爱上帝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上帝的拯救,教育应教人聆听、懂得上帝的教诲,意识到自身的罪恶,要使人通过内心修炼、忏悔、祈祷,克服对各种欲望和享受的追求,最后皈依上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只有不断地赎罪修行,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所以他们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完善,特别强调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视为人实现神性的重要途径,认为教育的目的既不是发展人的智力、理性,也不是培养国家公民,而在于不断她修炼自己的德行,以获得神德,“德行就在于服从神的意志”,“祭司就是道德的审判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