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起源
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喝酒一直是中华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喝酒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已深深地积淀在民族性格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据考古学家证实,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酿酒已很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越来越多,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铜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自此以后的文字记载中,关于酒的起源的记载虽然不多,但关于酒的记述却不胜枚举。综合起来,这些记述主要有以下四种:
猿猴造酒说
猿猴造酒,并非虚构,而是有证可考。
类人猿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智商得到极大的发展,猿猴造酒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猿猴造的是经过自然发酵而成的野果酒,是猿猴采食后的派生物,后人称之为猿酒,也叫自然酒。
古猿猴群居深山老林,遇到熟透坠落的果子便食,并将剩余的存放在石洼中。于是,野果自然发酵,产生酒味。猿猴偶尔一尝,觉得味道极美,飘飘欲仙。聪明调皮的猿猴便集体采摘,贮藏野果,酝酿成酒,然后集体饮酒,醉了,群猴乱舞。
据考证,中国古代及近代都有“猿酒”遗迹的发现。
1953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在江苏洪泽湖畔下草湾考证醉猿化石,发现了“下草湾人”,属晚期智人阶段,证实丫这些猿人是吃丁含有酒精成分的野果汁,醉倒致死后成为化石的,因而首次将其命名为“醉猿”,将化石定名为“醉猿化石”。
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李传夔教授再次论证属于长臂猿科的双沟醉猿化石。他认为这是古猿化石在江苏的最早记录,也是第三纪长臂猿科化石在亚洲地区的重大发现。
2002年元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徐钦奇、计宏祥教授一行,专程对江苏双沟地区下草湾“双沟醉猿”化石发现地作科学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前两次的考古发现。
有关猴子喝酒的记载和传说屡见于书籍和报端。
在《西游记》第二回里,吴承恩就描写了猴王——孙悟空和众猴喝酒的场面:众猴闻说,鼓掌忻然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都来奉承老孙,大盆小碗的,椰子酒、葡萄酒、仙花、仙果,真个是合家欢乐!咦!
《西游记》尽管是文学创作,但文学艺术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猴子和人类一样,是嗜酒的。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也造酒。这在我国古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就在其著作中叙道:“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极辣,然极难得。”《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亦载有:“粵西平乐(今广西东部,西江支流桂江中游)等府,山中多猿,善釆百花酿酒。樵子人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也有过这样的记载,明人李日华在其著述中云:“黄山多猿猱,春夏釆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益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之,必嬲死之。”可见,这种酒足偷饮不得的。
我们知道,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的。猿猴在水果成熟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从而析出“酒液”,这也是合乎逻辑和合乎情理之事,就像我们在腐烂的水果摊旁,能闻到因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一样。因为野果破皮后,空气中的酵母或原先附于皮上的酵母会进入果内,将糖发酵成酒精。据说在广西左江地区的龙家寨,至今还存在这种现象。当地老乡将猴洞中已发酵的野山杏、野桃等野果取回家,作为引子,酿成果酒自饮。
当然,古代猿猴造的那种酒充其量也只能是带有酒香味的野果而已,这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掌握了野果自然发酵的知识,从而有意识地将大量野果进行自然发酵而成的酒相比,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但不管怎么说,猿猴造的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酿制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酒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