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痿证的历史沿革及范围:
《广韵》日:“萎,蔫也。”金代张子和云:“弱而不用者为痿。”明代吴崑谓:“痿与萎同。”可见古之痿乃人体各组织器官枯萎、萎缩,甚至弃而不用的一类病症。广义的痿是指肢体、器官功能衰退甚至无以为用的一类疾病,如肺痿、阳痿、足痿等。狭义的痿即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软弱无力,甚至足不任地、手不能举、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本书论述的即是狭义的痿证。
一、痿证的历史沿革:
《内经》最早对痿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历代辨痿治痿奠定了理论基础。考《内经》全书,痿证统称痿、痿躄或痿疾。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筋痿、皮痿、骨痿、脉痿、肉痿、足痿之名,根据症状差异有痿易、风痿之称,根据兼症特点又称做痿厥、痿痹、痹。《素问·痿论》对痿证专门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本病的病因,或因情志太过,或因外感湿热,或因房劳过度,或因感热劳倦,致使五脏有热,津液耗伤,五脏受累而成。指出“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泻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提出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五痿的见症,强调了“肺热叶焦”在痿证发病中的意义及“治痿独取阳明”大法在痿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对后人治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除《痿论》外,《内经》论及痿证的有10余篇20余处,分别就摄生不当、运气变化、体质差异、外湿之邪与痿证发病的关系以及痿证的发展机理等进行了论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