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藩史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66031
  • 作      者:
    滕绍箴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三藩史略(套装上下卷)》使用了大量档案资料、官书、私人笔记等第一手资料,材料翔实,评价客观,并配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图文并茂,增强了知识性和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滕绍箴,男,汉族,原籍辽宁省铁岭人。1937年生。196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今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1998年退休。职称研究员。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努尔哈赤评传》、《清代八旗子弟》、《满族发展史初编》、《清代八旗贤官》和《满族游牧经济》共5部。合作专著有:《满族简史》、《清代前史》等5部。合作工具书有:《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任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任编委)等4部。发表论文有:《入关前满族的社会经济概论》、《努尔哈赤时期牛录考》等6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三藩史略(套装上下册)》由著名清史、民族史专家滕绍箴先生以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撰就,是有关三藩问题的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是目前本领域最为系统的佳作。
    三藩问题是清史、满族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涉及满族与汉族、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关系等诸多方面。《三藩史略(套装上下册)》从大中华的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清政权、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等三大政治势力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前三藩”、“四藩”、“后三藩”、“三逆”等不同发展阶段;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性质问题、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问题以及有关人物的历史评价问题;对藩镇产生的渊源、发展阶段性、体制特点、藩王地位比较、藩王交替、旗帜化过程、历史贡献、危害性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阐述;对于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叛乱原因、发展过程和失败原因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清朝政府在平叛战争各个时期的政策、战略战术、推行效果、军队状况等进行了详细分解;对平叛过程中社会各个阶层的基本态度也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总结了这段历史时期各个政权治国成败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藩史略(套装上下册)》使用了大量档案资料、官书、私人笔记等第一手资料,材料翔实,评价客观,并配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图文并茂,增强了知识性和可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孔有德与耿仲明
    孔有德,祖籍山东曲阜人,“至圣之裔”。后“少遭乱流离”,徙居辽阳,为辽阳人。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占领辽阳之后,同其兄孑L有性及耿仲明、耿仲裕兄弟,经后金南四卫总兵官刘爱塔(刘兴祚)的暗中遣送,投奔东江毛文龙。他尽管生于圣裔之家,但“不识字”,连自己的姓名也不会写。然而,为人“便辟多智,善言语,颇类文龙”,又与“文龙犹子毛承禄者相善”,且“躯干伟长,善骑射,工击刺,一时武才,无出其右者”,受到“文龙比嬖之,以为亲将”,命作“戎校”,叫做“典内兵”,并视作毛家孙辈,赐姓名为毛永诗。在开府东江和多次抗金斗争中立有战功,积功至参将职衔。袁崇焕矫诏杀毛文龙之后,将其兵分在副将陈继盛标下。其后,袁崇焕对毛文龙亲近部将采取“散其部曲”办法。将孔有德调往山东,隶属于山东巡抚孙元化,对此他“郁郁”不乐。也有的书说,孔有德等对陈继盛不满,自己投奔山东,不是派遣。详细情形,无从考证。
    耿仲明,字云台,祖籍山东,后徙盖州卫(即盖平县连阴峪)。为人“倜傥有大志,疏于财,多智谋”。他是个有鲜明特点的人,面目特黑,尤同“深墨”,而手掌却“洁白如玉”。文化方面比孔有德稍强,能“识姓名”。他身躯伟长,骁勇善战。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占领辽阳后,同弟耿仲裕及孔有德兄弟,经后金南四卫总兵官刘爱塔的遣送,到达东江,受到毛文龙欣赏,收做毛氏孙辈,赐姓名毛有杰。因“耿仲明饶于财”,令主持“钱帛”兼管军械。他同“骁勇善战”的李九成、陈有时等“俱事文龙”,军中“号日三大王”。由于战功,晋升为参将。袁崇焕矫诏杀毛文龙后,将其兵分在副将陈继盛标下。后因对毛文龙亲近部将采取“散其部曲”办法。将耿仲明与孔有德调往山东,隶属山东巡抚孙元化标下。
    (二)尚可喜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初一日。原籍山西洪洞人。高祖尚生(1555—1618年)时,迁徙河北真定府衡水县。尚生有二子,长名尚继芳,无嗣。次子尚继官,是为尚可喜祖父。继官生二子,长尚学书,仍居住在衡水。次子尚学礼,是为尚可喜之父,生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尚继官携子尚学礼,由衡水闯关东,定居在辽东海州卫罗家堡,安家务农,是为辽东人。尚学礼到辽东之后,生四子,即尚可进、尚可爱、尚可和、尚可喜。尚可喜行四。
    尚可喜生来如同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有着非凡的性格。他为人侠义,即以“侠烈见称”。善于“结纳豪杰”,习好弓马。然而,一声晴天霹雳,青年时代的尚可喜,突然之间却从生活的巅峰跌下深谷。经历着家破人亡,流离寻父与欢聚、永别的痛苦生涯。
    (1)家破人亡。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年方18岁的尚可喜,随同父亲居住辽西。其他家人皆在辽南老家。但正在此时,风云突变。三月,后金发动辽、沈大战,沈阳和辽阳相继易手,大明经略袁应泰殉国,辽南四卫在八旗兵的冲击下,纷纷陷落。海州等卫官绅百姓,居无宁日,背井离乡,流离四散。尚可喜的母亲殁于战乱,“兄、嫂、侄,并仆从等皆散失”。尚学礼、尚可喜父子得到消息,痛不欲生。父子相依为命,流落松山地区。
    (2)流离寻父。尚学礼治家有道,家境比较富有。他在家破人亡之时,并未丧心气馁,颇具民族气节。他危难时期“慨然欲乘长风,破万里浪,仗剑谒抚军化贞”。这时正是辽东巡抚王化贞欲遣发毛文龙探讯东江,组织抗金之时。尚学礼到达之后,受到抚军器重。王化贞决定“令偕毛文龙结壮士进据东江”。尚学礼走后,尚可喜仍然留在松山。第二年,后金军攻破广宁,关外兵荒马乱,父亲和亲人消息“不得音问”。尚可喜处于孤独和悲愤之中。天启三年(1623年)四月,尚可喜为寻父,独身趋叩山海关。守关者拒而不纳。尚可喜只好“恸哭而还”。历经“道途多梗,生死呼吸,冒险独行,困苦万状”的奔波,沿着海滨一路寻访。为求得生存,他暂时投入明朝水师,“编人卒伍”。然而,寻父是他的终极目的,经过多方探听,访到父亲在东江皮岛,令他喜出望外。
    (3)父子欢聚与永别。第二年春天,尚可喜终于同父亲相会。父子相会“悲喜交集”。尚学礼同毛文龙开辟东江,多立战功,已经升为游击将军或称为“营将”。他与毛文龙在战斗中交谊颇深,“结为兄弟”。所以,毛文龙视尚可喜如己出,“拨置左右,日益倚重”。加上尚可喜为人持重,虽然年少,却性格谨厚,“英气”为一军之冠,诸将“咸属目焉”。不久,因为公事,奉差李朝。然而,战争年代,瞬息万变,毛文龙的部队不断地向后金腹地进击。天启四年(1624年)三月二十四日,尚学礼与周世龙、周世虎、周世豹等将领,率部向辽阳进军。途中与八旗兵相遇,在辽阳东南娄子山石藻桥展开激战。初战,八旗兵溃败。二十五日,东江军乘胜进攻娄子山时,遇到对方伏兵。尚学礼“策马渡桥,所向披靡”,终因寡不敌众,与周世龙等在格斗中不幸阵亡。尚可喜闻卜,“专归噼踊,哭泣之哀,感动路人”。父亲的部将等“皆称其孝”,毛文龙从众所望,令尚可喜统领父亲所部。于是,尚可喜“威名渐著”。是年他仅21岁。毛文龙赐名为毛永喜,官职为游击将军。
    (三)吴三桂
    吴三桂,字长白,又月先、月所、硕甫、雄爽、延陵等。明朝总兵官吴襄之子。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母无考,继母辽东名将祖大寿“同怀”之妹。兄弟四人,以次为吴三凤、吴三桂、吴三柜和吴三辅,吴三桂排行第二。祖籍徽州,再迁高邮,流隅辽东。先人就居锦州,最后定居中后所。审查吴三桂成长史,青年时代是个幸运儿。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有一个具有经济头脑的祖父;具有豪门世家的舅舅;具有头脑灵活,善于钻营的父亲。从而使吴三桂继其大成,踏上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1)具有经济头脑的祖父。从吴家搬迁路线看,是沿着运河及海岸线移动的,从海上或者路上,皆可以到达辽东。史称其先祖以“贩马为业,往来辽东海、盖之间”,又云:吴襄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受知于相马”或“善能相马”。③这就不难看出,吴三桂的祖父是以经商为业,主要是在关内外经营马匹。吴襄承袭家传,具有相马的特殊技能,是承父之业。辽东是射猎和游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马匹尤为特产。吴家最后定居辽东,是特定经济利益所致。吴三桂的先祖很有经济头脑,他称其祖父坟茔在中后所,表明从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已经定居此地。中后所是现在辽宁省绥中县城,距离山海关120里,地当“两京枢纽”,即“南襟渤海,北枕大河,西籍山海雄风,东收鱼盐乐利”,是当时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明、清之际,中后所城不是很大,城高3丈,周围3里170步,四门,属于前屯卫下的千户所,与卫镇相互毗邻。卫镇自唐朝以来,历经辽、金、元、明各朝,是千余年传统的市集。到清朝时仍然有“大小商户八十余家,资本厚薄不等……货殖颇较兴腾,商肆以东街、南街为盛,西街次之,……集期床摊星罗棋布,……定以夏历每逢双日为集期,至今未改”的商业经济市场。由此可见,吴三桂的祖父不愧是精明的商人,选择此地对于具经济头脑的人,发家易如反掌。因此,吴家的经济状况相当不错。吴襄和吴三桂都曾经说过,在中后所有“十处庄田”。吴三桂曾经请求“留下百余丁’,耕作,表明“庄田历来是靠军丁耕种”,有的学者推算“十处庄田最多可达千亩以上”,认为“中后所远近的土地都属于吴家所有,吴氏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这个看法不错。根据史料记载,中后所共有土地212顷88亩多,每顷以10垧,每垧以10亩计,中后所的上万亩土地,都是吴家的。换句话说,吴三桂生在辽东的商业资本雄厚的大地主家庭。
展开
目录
上卷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三藩”人物渊源
第一节  新兴民族国家
一  满汉兄弟之国
二  民族压迫政策
三  剃发令之大害
四  抗金斗争浪潮
第二节  群英集结
一  岛帅毛文龙
二  东江之雄镇
三  英雄之聚义
第三节  海外长城
一  掎角抗金
二  镇江之捷
三  海外长城
第二章  督师杀岛帅
第一节  矫诏杀帅
一  再镇辽边
二  杀帅酝酿
三  矫诏杀帅
第二节  毛文龙罪过
一  结党冒功
二  冒饷欺君
三  残害邻邦
第三节  私交后金
一  逐利私交
二  私相议和
第三章  岛帅冤情督师入狱
第一节  毛文龙之冤
一  后金忧患
二  被杀冤情
三  掎角地位
第二节  京郊血战
一  飞越长城
二  千里赴援
三  京郊血战
第三节  督师入狱
一  用间密谋
二  明帝不省
三  御前发难
第四章  吴桥兵变
第一节  东江改制
一  设东江四协
二  东江之内讧
三  孔、耿走登州
第二节  吴乔兵变
一  吴襄削职
二  吴桥兵变
三  智破登州
第三节  父子战登州
一  昌邑镇誓师
二  登州之血战
三  吴三桂受赏
第五章  皇太极改革与孔,耿降金
第六章  敕封“三顺王”
第七章  “三顺王”从征
第八章  松锦大会战
第九章  吴三桂初步抉择
第十章  崇祯帝殉国
第十一章  关门盟誓
第十二章  降清密谋与决战
第十三章  封建社会走向
第十四章  南明第一政权内扰
第十五章  “四藩王”悉力出征
第十六章  “四藩王”移镇
第十七章  南明第二政权纷争
第十八章  四大藩镇设立
第二十章  “三藩”定位
第二十一章  吴三桂入镇
下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