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30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4894
  • 作      者:
    郝振省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深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高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保证,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该套书系内容系统、全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回顾和再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较强的全局性和立体感;立足改革开放30年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系列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关注相关行业或领域,理论联系实际,以点带面,进行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书系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全面回顾了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记录了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展示了30年来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面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了30年改革开放成就和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生动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认为,以书系的形式,全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和实践,是对历史负责,是对后人负责,也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加了一份珍贵的宝藏。她所载入的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时代精神,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闪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30年
    2008年是出版体制改革30年,回顾30年历程,可以说在出版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发行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很大成就。
    30年来出版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是出版改革的启动期;从1993年至2001年是第二阶段,是出版改革的发展期;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至2008年是第三阶段,是出版改革的全面深化期。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出版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出版单位经营机制改革,三是发行体制改革。
    一、出版改革全面启动阶段(1978年至1992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1983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出版方针不再提“为政治服务”,改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确立出版工作的五条指导思想,实现出版业的复苏与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征。
    “文革”期间,编辑队伍解散下放,很多出版社停办,正常出版陷于停顿。“文革”后,与满目疮痍的文化建设相对应的,是数之不尽的嗷嗷待哺的读者群,书荒成为当时社会的严峻现实。新华书店门前常常排起几百人的长龙队伍,新书预告栏前水泄不通,人头攒动,形成了当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了满足饥渴的读者文化需求,快速恢复与发展出版业成了当务之急。为了释放出版生产力,出版业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推行社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解决统得过死和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
    (一)出版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建国前,我国出版业以民营经济为主。建国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出版政策,对私营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完成以后,出版社完全变成了国有经济,实际成为事业单位,实行事业管理,缺少经营的机制。
    1983年,经文化部出版局批准,出版社定性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要开始面向市场寻求生存。这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带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色彩。
    1984年6月,文化部出版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地方出版社工作会议,提出:“适当扩大出版单位自主权,以提高出版单位经营的主动性。……绝大部分出版社现在是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都要做到奖励基金、福利基金的提取同利润挂钩。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这一改革措施的实行,使出版社逐渐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1984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提出:中央及省市区的部分期刊继续试行补贴,但要实行经济核算(人员、行政开支均应记入成本),积极改善经营管理,精打细算,杜绝浪费,逐步减少亏损,争取尽早实现自负盈亏;其他各种期刊,要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律不得给予补贴。期刊也从国家补贴为主向市场转变。
    随着出版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也由党委负责制转变为社长负责制。1980年,中央宣传部转发的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制定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规定:“出版社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总编辑分工负责制。出版社的重大问题,应经过党委讨论做出决定。”这是一种典型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经过多年运转,这种管理体制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改革越来越不适应。
    1988年5月,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是法人代表,党组织起监督保证作用。社长全面领导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国家规定的出版社应有的人权、财权和选题审批权,由社长行使。编辑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都对社长负责。”“出版社是否设总编辑,是单独设置还是由社长兼任,可以因社而异,不做统一规定。”在原有国有单位事业体制下,出版单位的分配是一种严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与收入没有多大联系,员工积极性很难发挥。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编辑部门的改革,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抓责任制”。1984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地方出版社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出版社编辑部应当建立联系奖惩的考核制度。要实行岗位责任制,要规定先进合理的定额,超额奖励;同时实行若干以提高图书质量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单项奖。”
    1988年,在全国各行各业大搞承包的环境下,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也提出,出版社可以试行承包责任制,“继续试行和完善出版社内部的各种承包责任制。”“有条件的出版社可以试行向国家(上级主管机关)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的主要内容包括出书品种、质量、数量和利润”。同时指出,编辑部门试行承包责任制时,要有保证社会效益的要求和措施,不允许不顾出版方针和图书质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考虑到编辑工作的特点,利润指标不宜分解到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绝大多数出版社把利润指标分解到人,其不良后果很快显现出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买卖书号,编校质量下降,图书品种迅速增加。
    1992年1月,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提出:“编辑室和编辑个人不要搞承包,因为不利于保证社会效益”。此后,许多出版单位用目标责任制代替了承包制。
    (二)地方出版社由“三化”改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
    20世纪50年代,国家就对地方出版单位提出“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的经营方针,规定地方出版社主要是为地方服务。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地方出版社对于这一方针的意见很多,纷纷要求改革地方出版社的办社方针。1979年,国家出版局在长沙召开了全国出版工作会议,针对地方出版社要求改变“三化”的方针,国家出版局代局长陈翰伯明确表态:“地方出版社的同志要求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或兼顾全国,可以试行。地方出版社出书不受‘三化’限制”。1983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这一方针得到充分肯定。
    地方出版社经营方针的调整,极大地激发了地方出版社的出版生产力,地方出版力量的增强尤为引人注目,并由此催生了一批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影响的地方出版社。
    1979年长沙会议提出,地方出版社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由一家综合性出版社分解为若干家专业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的人民出版社陆续分解为多家专业出版社。如在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前先后分出广东科技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1985年,又分出广东教育出版社和新世纪出版社。在广西,从1985年开始至199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陆续分出了漓江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
    到1987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471家,其中1977年以后新建和恢复的有396家。同时,全国有81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出版社。这样,在全国范围内,一个专业较为齐全、布局大体合理的出版社体系基本形成。这样一来,出版社出书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出版了许多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和相当规模的大型丛书。
    (三)通过开放协作出版与自费出版,开展增强出版能力的探索
    为了增强出版能力,出版业进行了许多探索,协作出版与自费出版就是其中重要的两项。
    1984年,湖北、辽宁两省的一些科研单位与出版社合作,自筹资金出版科研类图书,这种方式被称为协作出版。它又称为合作出版、委托出版,是供稿单位取得出版社的同意,使用该出版社的书号出书,同时还承担编辑、印刷、发行等任务。1985年,文化部充分肯定这一形式,后来又具体规定了协作出版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各类学术著作以及社会急需的推广科研成果的读物,专业面窄、印量较少,在教学科研上确有需要的品种,协作的单位必须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教育科研单位,不能接受个人和集体的协作出版业务。
展开
目录
绪论  改革开放30年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
一、改革开放30年新闻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改革开放30年新闻出版业总的成就
三、改革开放30年新闻出版工作的基本经验
四、新闻出版工作改革开放30年的几点启示

第一章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30年
一、出版改革全面启动阶段(1978年至1992年)
二、出版改革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1年)
三、出版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02年至2008年)

第二章  我国出版对外开放30年
一、国际出版交流互访重新启动,逐步发展
二、国际版权贸易与对外合作出版逐步发展
三、出版业引进外资逐步增加
四、加入WTO,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全面深化
五、对外开放的未来趋势

第三章  改革开放30年的出版经济政策
一、出版财政政策
二、出版价格政策
三、出版外贸政策

第四章  改革开放30年的图书出版
一、总体趋势
二、辉煌成就
三、主要经验

第五章  改革开放30年的报纸出版
一、发展概述
二、主要成就

第六章  改革开放30年的期刊出版
一、发展概述
二、主要成就

第七章  改革开放30年的音像出版业
一、音像出版介质的演进
二、我国现代音像业的形成和发展
三、我国音像出版业的主要成就
四、我国音像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五、改革建议

第八章 改革开放30年的电子出版及网络出版
一、发展概述
二、主要成就

第九章  改革开放30年的印刷复制业
一、发展概述
二、主要成就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第十章  改革开放30年的出版物发行业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成就
三、基本经验
四、存在的问题
五、推动出版物发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30年的出版、版权法制建设
一、出版法制建设
二、版权法制建设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30年的新闻出版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
一、出版管理机构
二、新闻出版管理体制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30年的新闻出版、版权行业组织
一、新闻出版行业组织概述
二、主要新闻出版行业组织介绍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30年的出版教育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成就
三、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出版教育发展的一些建议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30年的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一、推动新闻出版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新闻出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就
三、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并完善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发展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  改革开放30年的出版科研
一、重要学术团体、研究机构不断涌现
二、各类出版学研讨会广泛开展
三、科研奖励催生出版科研成果
四、专业教材、专业期刊出版与发行
五、出版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六、出版学研究理论硕果累累
七、深化出版科学研究的建议

附录一  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30年统计数据摘要
附录二  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