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69779
  • 作      者:
    卢泽明主编
  • 出 版 社 :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选取中国社会生活中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普通老百姓,具体包括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曲艺戏剧界、工商界、新闻界、体育界、政界、医药界、民间学术界以及警察、农民、手艺人、基层乡镇干部、出租车司机和技术工人等。以百姓画像的形式切入,以小见大,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图文并茂,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图片亲近读者,让他们通过他人的事例看到自己生活的缩影。《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资料性、可读性俱佳。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普通百姓,个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或许极其有限,但这样的个人却是社会变革最真切的感受者,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最能说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展开
精彩书摘
    学戏是为了走出来<br>    易鸿(以下简称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年也是川剧的复兴之年。酷爱川剧的邓小平于1978年春来到成都,点名要看川剧传统戏,禁锢多年的传统戏曲随之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那时,你还是个小姑娘吧?<br>    陈巧茹(以下简称陈):1978年我才11岁,对国家大事没有什么概念。我出生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叙永县,人称“鸡鸣三省”的地方。我父母都是县川剧团的演员,虽然我骨子里很喜欢跳舞,但是我们那个小县份可供选择的很少,生活中唯一能接触到的表演只有川剧。当时,我们那里很闭塞,交通不方便,连电话都很少见,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渠道可以接触到国内外各种艺术门类,电视、电影、DVD什么都有,所以那时我没有什么选择。1979年,12岁的我考入县川剧团,开始学唱川剧。<br>    易:因为你父母都是川剧演员,所以你才喜欢上川剧的?<br>    陈:没有,没有。其实,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一定要出去,从这里出去。我有个姐姐,当时学生毕业都要“上山下乡”,姐姐被送到偏远的农村支边去了。我不想去乡下,那就一定要学到一门手艺,只要会唱戏,就可以不到乡下去。就是这么一个单纯的想法。进了叙永县川剧团,就跟老师学唱戏。那时没有什么川剧学校、舞蹈学校之类的,都是老师带学生。<br>    我很幸运赶上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1978年春,邓小平点名要看川剧传统折子戏,在成都市金牛坝省委招待所的小礼堂,一连三个晚上看了《拷红》《乔子口》《迎贤店》等十三出川剧传统折子戏。之后便提出文艺上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能让全国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所以传统戏曲一下子解禁了,什么“帝王将相”啊,“才子佳人”啊,都可以演了。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社会上“破四旧”,剧团里的戏服,绣有龙的袍子,都被剪碎烧掉了。解禁后看的第一出传统川剧是《林冲夜奔》,觉得好漂亮啊,唱腔太美了。演员穿的戏服,白色的袖子为啥那么长呢?那时才知道川剧的传统戏是什么样子。我从那时起正式踏入了川剧这一行。<br>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剧团只准演样板戏,什么《红灯记》啊,《奇袭白虎团》啊,所以剧团里基本上都是老演员,没有年轻演员,年轻点的演员都是从“五七干校”招来唱样板戏的,根本不是从小娃娃开始培养。传统戏曲解禁后,不管四川的还是全国其他省市剧团,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都在大量招收年轻的戏剧演员,现在全国每个剧种,秦腔、晋剧、越剧、黄梅戏的领军人物,都是那个年代招进剧团的,现在都是剧团的台柱子。<br>    易:进入县剧团后,学戏很苦吧?对一名戏曲演员来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br>    陈: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我顺利地考上了叙永县川剧团。从12岁到16岁的几年时间里,就在安县、荥山那些地方演,一年四季都在演,有时候一天演三场,铺盖、春夏秋冬的衣服都带起,还带一张钢丝床。就这样,一直到16岁到了成都。那几年给我打下了非常好的表演基础,生活虽然非常辛苦,但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
展开
目录
陈巧茹: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的幸运<br>樊建川:我一直在时代最前沿往前冲<br>冯学成:君子以正位凝命<br>何多苓:享受着绘画、诗意以及边缘<br>何  农:潮里潮外三十年<br>侯月平:山区农民的土地情结<br>李伯刚:甘于清寂的科技实业家<br>李方福:见证绵竹年画的风雨历程<br>马明宇:感谢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br>裴埠生:一位民警的自我实现<br>卿光亚:一个校长的梦想与试验之路<br>佟小庆:沉浮寻常事荣辱皆从容<br>昊明玉:我是人大代表“专业户”<br>谢绍清:不忍为“天车”唱挽歌的末代盐工<br>徐仲偶:我的1978<br>赵树同:一个人三十年的收藏<br>甄先尧:中国农家乐之父<br>周红灵:一直在路上<br>朱成:一个倒着活的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