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师说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03639
  • 作      者:
    胡适等著
  • 出 版 社 :
    汕头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大师说儒》选编了七位儒学大师谈论儒学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儒学的真面目,是读者了解儒学、儒家、儒教的优秀读物。所选篇目包括《说儒》(胡适)、《儒家之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钱穆)、《儒家系统之性格》(牟宗三)、《儒教的处世之道》(韦伯)、《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杜维明)、《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余英时)等。
展开
精彩书摘
    驳胡适之说儒<br>    钱穆<br>    余旧撰《国学概论》,已著墨家得名乃由刑徒劳役取义,而于儒字尚无确诂。及著《先秦诸子系年》,乃知许叔重《说文》儒为术士之称,术指术艺,术士即娴习六艺之士,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因知儒墨皆当时社会生活职业一流品,此乃自来论先秦学派者所未道。越数载,胡适之先生有《说儒》篇(刊于《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亦以生活职业释儒字,而持论与余说大异。因撰此文,藉以请胡先生及读者之教正。<br>    一、驳最初儒皆殷人皆殷遗民之说<br>    孔子殷人,不能即证儒者之皆殷遗民。孔子弟子分布,鲁为多,卫次之,齐又次之,而籍宋者特少。胡文引傅孟其说,鲁为殷遗民之国。然孔门鲁籍弟子,固有确知其非殷遗民者。姑举颜氏说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侯娶于鲁日颜懿姬,其侄鬷声姬。”注日:“颜、鼹皆姬母姓”(当日母氏),则颜氏为姬姓鲁族审矣。《姓谱》:“颜姓本自鲁伯禽支子有食采颜邑者,因以为族。”此当有本。《仲尼弟子传》,颜氏居其八,颜路、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韩、颜何,皆鲁人。颜之推云:“仲尼母族。”孔庙《韩敕修利器碑》:“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在尼山,汉为昌平亭。”此孔门弟子颜氏为鲁人,决非殷民之确证也。(《春秋》又有邾颜,与鲁颜别。《公羊传》所称邾娄颜是也。然邾亦非殷后。)其他孔子弟子稍著者,其籍贯皆已考详于《系年》。岂得因鲁地有殷遗民,遂轻谓鲁儒皆殷遗哉?<br>    二、驳儒是柔懦之人为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观说<br>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此当断为两句。柔者儒字通训,术士则儒之别解。胡文不辨许书句读,遂疑儒术尚柔,舛矣。即谓儒道尚柔,亦未必与亡国遗民相涉。胡文举正考父佐戴武宣而鼎铭云云,考宋戴公元当周宣王二十九年,上距殷灭已三百二十五年。正考父鼎铭,特其私人之处世格言云然耳,岂得谓是“殷民族一个伟大领袖之教训”?又岂得据以谓“柔逊乃殷人亡国状态下之遗风”?考之古说,殷尚鬼,周尚文。尚鬼者,尊信宗教,富于理论想象而长艺术。尚文者,擅政治与军事之组织而重现实。此为殷周两部族特性相异之传说。征之载籍,确可依信。春秋以下之宋人,大率偏骛理论,不顾事实,有一往无前之概,盖犹不失古先遗风。宋襄公谓“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此谓之狂骛于想象而不顾事实可也,谓是亡国遗风之柔逊则不可。华元之杀楚使者申舟,日:“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亡一也。”乃杀之。此谓之偏守理论而轻视事实可也,谓是亡国遗风之柔逊,又不可。楚既围宋,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日:“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楚卒为退师三十里而与之平。此岂所谓亡国遗风之柔逊者耶?其他如宋向戌之弭兵,宋王偃之仁义,又如宋人之揠苗而助长,与白日而攫金于市,皆其骛想象忽事实之证也。孔子为殷遗,而居鲁邦,为东周文献渊薮,其所崇重向往者,日文王周公,盖孔子乃绾合中国往古传统殷周两族一偏理想一重实际之两端,而创为儒道之《中庸》。据《论语》与《周易》,儒家论人事皆尚刚,不尚柔。质之东周殷族风尚,既无柔懦之征,求之儒家经典明训,亦无主柔之说。胡文所举,全无实际,臆测之辞,不攻自破矣。<br>    三、驳儒为殷遗民穿戴殷代古衣冠习行殷代古礼说<br>    儒家所言礼,皆周礼也。孔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此孔子自言夏殷之礼因文献不足而不能征。又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孔子又言周礼承夏殷之后,集文化大成,而为孔子所愿从矣。故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孔门言礼直承周代,绝无疑义。孔子何以能言周礼,则以西周礼书犹存于鲁故也。卫祝铊有言:“伯禽封鲁,其分器备物典册。”此西周礼书在鲁之所由也。故晋韩宣子聘鲁,见《易》象与《春秋》,而日:“周礼尽在鲁矣。”齐仲孙湫之省鲁,亦日:“鲁秉周礼,未可动。”哀公三年,桓、僖二宫灾,命周人出御书,宰人出礼书。(以上皆见《左传》)此皆周之典籍鲁有其副之证。故孔子日:“吾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礼运》)又其对哀公日:“文武之道,布在方册。”(《哀公问》)而《庄子》亦言之,日:“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 生多能明之。”(《天下》篇)此鲁存周礼,为儒道所本之明据确证也。《小戴记?明堂位》:“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此儒业独盛于鲁之所由也。又《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日:“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br>    ……
展开
目录
说儒 胡适<br>驳胡适之说儒  钱穆<br>儒家之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  钱穆<br>儒家系统之性格  牟宗三<br>儒教的处世之道 韦伯<br>儒教与清教 韦伯<br>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  杜维明<br>儒家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上) 傅伟勋<br>儒家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下) 傅伟勋<br>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余英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