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与曹髦经筵讲读之后,荀顗、袁亮等讨论说:“三代建国,列土而治,当其衰弊,无土崩之势,可怀以德,难屈以力。逮至战国,强弱相兼,去道德而任智力。故秦之弊可以力争。少康布德,仁者之英也;高祖任力,智者之儁也。仁智不同,二帝殊矣。”荀顗等认为,古代采取封建制度,朝廷的衰弱不会导致天下的瓦解,治理天下只能以仁德而不能以智力,而后世强弱相互兼并,只能靠智力。夏少康和汉高祖面临的世时不同,不能以他们是凭仁德还是任智力建立功业来定其优劣。但他们以少康的功德高于列入《诗经》大雅的殷中宗、高宗,而同意“少康为优”。荀顗、袁亮等说到后世,强弱相兼,去道德而任智力,一方面是对曹髦的反驳,另一方面其实也有劝诫之意: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任智力才是明智的。
而崔赞、钟毓、虞松等议日:“论德则少康优,课功则高祖多,语资则少康易,校时则高祖难。”他们对二者的观点进行了折衷。最后曹髦说:“然未知三代之世,任德济勋如彼之难,秦、项之际,任力成功如此之易。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汉祖功高,未若少康盛德之茂也。”曹髦坚持认为,立德高于立功,仁德高于才智,因此汉高祖比不上夏少康。于是,“群臣咸悦服”。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