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为主文概述
行为主义者倾向于把行为主义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在方法论上崇尚实验研究。目前,虽然行为主义的影响日渐式微,但其主要思想和观点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和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行为主义产生的学科背景
在行为主义出现以前,主流心理学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1he1m Wundt)所创建的科学心理学,他主张用内省的方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冯特认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最基本的心理元素组合而成的,最基本的心理元素包括感觉、意象和情感。心理元素的组合机制是联想和统觉。冯特所提出的内省的心理学方法在实验和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许多心理学家指出,实验对象所提供的“内省”的口述只不过是实验环境中的人为的制造物,不真实,不可靠,直接地用内省的方法获得真实的心理活动资料是一种空想。
20世纪,美国步入了高度机械化的工业社会时期,这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人的劳动效率。心理学学科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就不能只着眼于人心灵的内部世界,而必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从而为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服务。
此外,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催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强调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可信的、科学的,证实依赖于观察到的事实和经验,实证主义强调还原论和逻辑分析,主张把含糊而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而明确的问题,用较简单的低级现象研究分析高级复杂的现象。
生物学和生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1863年,俄国心理学家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指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一样,以反射的方式进行。1910年,俄国心理学家别赫切列夫在其出版的《客观心理学》一书中,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心理问题,强调用反射来解释人的行为。20世纪初,巴甫洛夫发现了高级神经活动规律,提出了系统的条件反射理论。指出,由声、光、电等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为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它是动物共有的;由言语信号作为条件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是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这是人所独有的。他认为,一切人的主观活动都是由客体、外界所决定的,提出了有机体与环境相适应、心理与生理要统一的观点。
由社会、哲学、自然科学以及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所形成的宏观背景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成熟和诞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