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8018748
  • 作      者:
    (英)V.S.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代以文字书写印度的最佳代表作,见证中隐含着见证,运用一连串声音描绘出印度的生活。文字真实纤细,读来无疑是一种享受。爱是叙述中无法忽略的要素——这是奈保尔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实情感。 <br>    ——Paul Theroux,《文学评论》
展开
作者简介
    奈保尔爵士(193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53年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任职英国广播公司,1957年以《神秘按摩师》正式开始写作生涯。<br>    奈保尔的作品以小说和游记为主,两者均获高度评价。代表作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河湾》、《印度三部曲》等。<br>    在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之前,奈何尔已收获无数荣誉,如英国最富声望的布克奖、毛姆小说奖、莱思纪念奖、霍桑登奖等。1993年,获颁第一届大卫·柯恩英国文学奖,该奖旨在表扬“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br>    1990年,奈保尔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
展开
内容介绍
    1988年,奈保尔第三度周游印度,这次的主题是从他特里尼达的童年生活中所感知的印度,验证对照已是单一实体的印度。近距离观察之后,他所看见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种姓、阶级的拼图。对奈保尔而言,这多样性正是印度的力量所在。<br>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几乎就是印度人的口述历史。奈保尔在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角色,一个聆听者,一个记录印度人心声的人。<br>    当代以文字书写印度的最佳代表作,见证中隐含着见证,运用一连串声音描绘出印度的生活。文字真实纤细,读来无疑是一种享受。爱是叙述中无法忽略的要素-这是奈保尔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实情感。
展开
精彩书评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第三次周游印度的记录。作家不动声色、漫不经心地游荡在南亚次大陆上,在烟雾、热气和杂音的包围中冷冷地看着一个拥挤的国度。在脏兮兮的街道上,在烈日的暴晒下,在巴士排出的废气中,人潮缓慢地涌动着。奈保尔的问题直逼生存的本质:“这些人在等待什么?他们有多少机会得到所要的东西?”卑微者的生存常常会被优越的叙述者所忽略,可是在奈保尔看来,践民的生活细节里面包含着更大的一重真实。无权者从来都不孤立的,他们向往圣者、跟随领袖,崇拜心目中的神。在社会的变迁中底层的声音虽然微弱之极,却会在不知什么时候就戳了时代的疼处。游动在孟买大街上那些猥琐的身影无处不提醒着造访这座城市的客人,劣势群体的出路是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但是,贫穷在印度却富有一种浪漫意味,因为它能够激起虔信和凄美的哀愁,而甘地就是因此而达到了发动民众摒弃物欲寻求精神反抗的目的。穷人的信心源自贫穷也毁于贫穷,所以,穷人把全部的自由都用在了敬仰圣者上面。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使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地生活下去。 <br>    在种姓制度和宗教派别所造成的纷扰和变动中,印度人明白了“攻击会导致恶性循环”的道理。每一个挫折、每一场混乱都为人们的不同信仰提供了现实基础。不同地位的人,无论是有权者还是无权者,最担心的事情都是精神身份的丢失。儒家抵制了宗教,却并没有避免一个杀戮的历史。用宗教的名义所号召的战争与权力争夺、朝代更换的战争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失败的态度上,前者即使一败涂地也要拼命搏杀,而后者的逻辑是圣者王败者寇。浪花可以淘尽英雄,却无法淘尽信仰。教义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动,但是宗教所赋予的那种执著、那种苦行精神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积淀,凝结成了一种集体人格。这种东西并不依托于神庙里朝拜和献祭的仪式,而是深埋在表象下面。 <br>    奈保尔是一个深刻的旅人,他对印度的观察是冷峻的,他的目的是了解人们的情绪和需求,但是他并不声张,展开一种零度叙述,这样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实。他笔下的城市是这个样子:“阳光下,使用了掺了煤油的燃料的汽车所排出的褐黑色废气看来像一团热雾。它使皮肤感到灼热,在肺里面撕扯着。”在这种氛围中,贫民窟的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奈保尔绕过在一团亮光中大便的孩子,一直走进贫民的窄巷中。环境对人的雕刻和塑造是那么细微,让人心惊。教规、庆典和禁忌对他们而言,是让世界完整的基本内容,如果信仰被抽空,一切都会不保,“一切都可能开始瓦解”。基于这种考虑,他们的忍耐力被空前地放大。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态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你无须钻到历史里面去,只要看看市面上那些惊悚或者麻木的面孔就行了。奈保尔显然不是浮光掠影的旅游者,出生在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的他,对于印度的传统和地方性知识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清楚嗜那教徒门口木板的含义,清楚他们在上班途中前往寺庙过程中对传统仪式的改变。透过这些微妙的变化,奈保尔发现了印度心灵的秘密。在利益的考量下,宗教所统领的生活方式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内在的冲突。工业区的臭气锻炼着人们的免疫力。分租宿舍里类家族式的集体生活使人们不再适应有隐私的生活。社会趋向犯罪化,利用黑社会来完成权力的争夺和利益的攫取反而是的成本的,因为按照正常程序办事困难重重。这些反映本质的社会现象一一纳入奈保尔这个“路过的访客”的视野。他同只信赖权力和拳头的黑社会头子交谈,关于帮派火拼、关于绑架撕票等种种秘密在昏暗的灯光下流淌。奈保尔的问题是:“那套几千年来层层累积而成的、复杂的印度教神学,到底有多少成分已经在孟买消失了?”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也可以说每一段关于印度现实的描述都是答案。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神,每一种理解都有各自的行为方式相对应。奈保尔的兴趣很明显地放在那些在追逐财富的躁动中保持心灵平静的人上面。在梦境和现实不相搭配的境况下,人性的张力被空前放大,颠覆性的东西无处不在,纯真与堕落掺杂在一起,让你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br>    奈保尔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脏湿的巷道,它所散发的味道与通往圣殿之路没有什么两样,都洋溢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这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显得格外重要。在被宗教神话浸染的神圣土地上铺展开的日常生活,融会着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锐利。底层人士在勉强糊口的处境中生活着,维持着无言的尊严。“老百姓是贫穷的,但他们所赋予的权力却令人如痴如醉。”在匮乏中造就的神祗在资本生活和消费时代中面临着金钱价值的冲突。生存竞争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一边是宗教和灵性的气氛,一边是诱惑、金钱和享乐;一边是文化衰落的悲凉,一边是经济活力增长带来的繁荣。双重生活造成了心灵的强烈不安。面对那些呆板、肤浅的模仿国际风格的现代建筑奈保尔这样写道:“自由印度的大多数建筑非但未能激发人们对美丽、雄伟、发展前景的赏识——比起有钱人,陷于极度穷苦的人可能更需要这种提升意气的情怀——它们反而助长印度的丑陋、拥挤以及日渐严重的肉体煎熬。一个热带贫穷城市的恶劣建筑不仅牵涉到美感问题。它们糟蹋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磨耗人们的精神;它们引发可能会四处流窜的怨怒。”作家把批判的笔锋直指畸形的后殖民文化。急于摆脱贫穷有时候未必完全是一种建设性心态,破坏往往是在潜状态中进行的。文明的碎片一旦飘散,再找寻回来,却要付出巨大代价。觉醒和背叛以后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强烈的自审意识和对自我文化的坚定性,就难以从别人的文化中脱离出来,从而成为单调的商业文化模式上的一道快餐。人的价值彻底淹没的物欲的河流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说:“今天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实用主义,不仅公事公办、不近人情,更是讲求功利、过分实际。”(《后现代道德》)这种实用的人道主义正是奈保尔所竭力避免的,因为他拥有更深更广的人文关怀。他如是说:“我受不了我所看到的苦难。”这种苦难不仅属于印度、属于南亚,而是属于人类整体。 <br>    丁国强/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孟买剧场 <br>    孟买人挤人。那天早上从机场进城走了一段距离之后,我开始觉得路上的人潮大得不寻常,可能出了什么事。 <br>    由于人潮。进城车速缓慢。在一些十字路口,车流被红灯、警察或两者同时阻挡下来;这时候,人行道上的人群更加骚动,急急蜂拥着穿过马路,他们的浅色薄质衣服构成一大团泡沫,仿佛从哪个看不见的闸门奔泄而出,如果闸门再不关上,穿越马路的人潮将到处流窜,破破烂烂的红色巴士和黑黄两色的出租车也会被困在人流中而动弹不得。 <br>    坐在出租车里,我四周都是烟雾、热气、杂音。阳光炙烈,空气滞闷,巴士排气中的炭灰开始黏在我的皮肤上。马路和人行道上那些人的情况应该更惨。可他们有许多看来却像是刚刚洗过澡,额头才点上吉祥志;有许多则像是盛装打扮。也许这是在欢度什么重要新日子的孟买人。 <br>    我问司机这是不是公订假日。他听不懂我的问题,我也就算了。 <br>    孟买继续呈现它的面貌:现在马路两旁是孟买的公寓,这些混凝土建筑上面几层因为<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孟买剧场<br>第二章 秘书身世:印度百年翦影<br>第三章 打破禁锢<br>第四章 小型战争<br>第五章 战役之后<br>第六章 势力终端<br>第七章 妇女时代<br>第八章 师尊之影<br>第九章 湖中之屋:重返印度<br>致谢<br>附录 奈保尔作品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